禾本科菰属一种植物
菰(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Turcz. ex Stapf),又名高笋、茭白、茭笋等,是禾本科(Poaceae)菰属(Zizania)的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菰具匍匐根状茎。须根粗壮。秆高大直立。叶鞘长于其节间,肥厚,有小横脉。圆锥花序,分枝多数簇生,上升,果期开展。颖果圆柱形,胚小形。
植物学史
菰原产中国,在古代中国作谷物利用。古时候就有食用和栽培菰的记载,其利用和栽培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采集其果实菰米作为主食的阶段,以及后期以其膨大的茎茭白作为蔬菜食用的阶段。最早关于菰米的文献记载始于周朝,在《周礼》中就将菰米列为了六谷之一,古时也称为“雕胡”,这个时候的菰由于其自身易落米的特性分布范围广泛,在野外随处可见,并未被人工驯化而种植。自公元六世纪以来,菰受到一种真菌——菰黑粉菌的寄生。菰一旦被感染后就不能抽穗开花,失去了结果的能力,无法产生菰米。其生殖生长转化为营养生长,茎会畸形膨大。这种被真菌感染后的菰称之为茭白,其组织细嫩,可食用。因此在唐代以前,是以生产菰米为主的阶段;在唐代以后,菰就很少采籽,逐渐退出谷类的行列,转为一种具有特殊风味、营养丰富的蔬菜——茭白。
形态特征
菰为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
根和茎
菰具有匍匐根状茎,须根粗壮发达。秆高大直立,高1-2米,径约1厘米,具多数节,基部节生不定根.
叶鞘长于其节间,肥厚,有小横脉;叶舌膜质,长约1.5厘米,顶端尖;叶片扁平宽大,长50-90厘米,宽15-30毫米。
圆锥花序长30-50厘米,分枝多数簇生,上升,果期开展;雄小穗长10-15毫米,两侧压扁,着生于花序下部或分枝之上部,带紫色,外稃具5脉,顶端渐尖具小尖头,内稃具3脉,中脉成脊,具毛,雄蕊6枚,花药长5-10毫米;雌小穗圆筒形,长18-25毫米,宽1.5-2毫米,着生于花序上部和分枝下方与主轴贴生处,外稃之5脉粗糙,芒长20-30毫米,内稃具3脉。
果实
颖果圆柱形,长约12毫米,胚小形,为果体之1/8。
分布范围
菰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温带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在新西兰和北美地区也有零星分布。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在华北地区也有零星栽培,主要产地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菰多为水生或沼生,常见栽培。菰在中国各地湖泊、沟塘、水溪、河岸和沼泽中均能广泛生长,野生的菰多生长于水深1-1.5米的水岸附近,耐水性较强,为挺水植物。其群落多以菰为建群种,成片状分布,有时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香蒲(Typha orientalis C. Presl)及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 (C. C. Gmel.) Palla)等挺水植物混生。
生长习性
菰属于喜温性植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摄氏度,对于寒冷、高温和干旱都缺少耐受性。菰的根系发达,需水量多,生长期间不能缺水,休眠期间也要保持土壤充分润湿,适宜生长在质微酸性到中性的粘壤或壤土为宜,生长和孕茭都需要阳光充足,不耐遮荫。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菰有发达的地下根茎,属于须根系,基部节上有繁殖力很强的不定根,因此菰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用种子和不定根两种方式繁殖。种子繁殖是通过风媒传粉产生种子,即菰米,种子成熟后脱落掉入水中,经历一定时间的冬眠和春化作用,到来年春天气温适宜的时候会萌发;菰可以通过根茎的分蘖进行无性繁殖。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主要是通过留种带菌的菰茎-茭白为种植对象,通常作为水生蔬菜来栽培。人工培育茭白主要是无性繁殖:由于菰黑粉菌的冬孢子会留在田间的地下茎里过冬,所以带菌的菰茎像繁殖体一样可以留种用来无性繁殖,来年再利用种茎抽芽、分蘖和孕茭来进行批量生产。
栽培技术
不同地区的不同品种的茭白有多种栽培技术。主要有单季茭白“薹管寄秧”育苗技术、低海拔地区单季茭白一年收两茬栽培技术、中高海拔地区单季茭白割叶再生栽培技术、双季茭白“二段育秧”栽培技术、双季茭白秋茭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双季茭白大棚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
水肥管理
菰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高温,也不耐干旱,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上。且不同品种的菰对光照和水分的需求有所差异,一般分为秋产单季茭和秋夏双季茭,单季茭是短日照作物,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双季茭对日照长短要求严格,在中国除了盛夏高温不能孕茭外,初夏和秋季都能孕茭,栽植当年秋季采收一次,称秋茭;第二年初夏再收一次,称夏茭,双季茭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
病虫防治
病害
菰的主要病害有纹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胡麻斑病(Helminthosporium zizanie)、锈病(Uromyces coronatus Miyabe et Nishida)等:纹枯病高温高湿易发病,在菰的叶片上初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呈云纹状,由下向上扩展,引起叶片枯黄,防治方法为增施磷、钾肥,及时除病叶,使田间通风透光,或发病初期可喷洒井岗霉素或异稻瘟净喷雾防治;胡麻斑病在缺氮、钾肥发病严重,菰的叶片和叶鞘上产生梭形褐色病斑,周围有黄晕,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为适当排水、换清水、增施钾肥、喷洒异稻瘟净等;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菰的叶片黄色小点,发展到全叶枯黄,最后发展到叶鞘和茎秆,影响结茭,防治方法为及时清除病叶、增施钾肥,或喷洒粉锈宁(孕茭期慎用)等。
虫害
菰的主要虫害有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等:长绿飞虱群集菰的叶片上刺吸汁液,造成叶片枯黄,防治方法为用乐果乳剂或用溴氰菊酯喷雾喷洒等;稻蛀茎夜蛾幼虫钻蛀菰,造成枯心、枯鞘,防治方法有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或用杀虫双或杀虫灵喷雾防治;二化螟幼虫蛀食菰苗心叶和茭肉,造成枯心苗和废品茭白,防治方法为冬季齐地面割除枯黄茎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夏季可用杀虫双或杀虫灵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菰是一种重要的湿地植物,也是固堤造陆的先锋植物,主要依靠根系吸收、吸附过滤等作用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并且对重金属铬元素有较好的耐受性。水中的菰草可以为鱼类提供过冬场所和饵料,并且能抑制藻类过度繁殖,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菰对于生活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对水体中的氮磷去除效果较好。
经济价值
菰叶可以作为一种优良饲料,可以收割菰草来饲喂牲畜和鱼类,菰草粉是颗粒鱼类饵料的优良原料。此外,菰也可以用来作为造纸原料,并且生产出来的纸抗皱性和抗拉性都比较好,还可以用来编席、包粽等。
茭白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形态“灰茭”内含有大量菰黑粉菌孢子,待成熟后可以作为天然化妆品使用。
食用价值
菰在没有感染菰黑粉菌的时候结的果实为菰米,菰米具有很高的有营养价值,其中膳食纤维、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都很高,是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菰的特殊形态——茭白,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蔬菜,在中国是仅次于莲藕的第二大水生蔬菜种类。自古以来,茭白便与鲈鱼、莼菜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同时,茭白也以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被誉为“水中人参”,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质地鲜嫩,味甘实,属于低热量、低脂肪、高钾低钠的食物,是蔬菜中的佳品。。
药用价值
菰的果实为药材菰米,味甘,性寒,可除烦止渴、和胃理肠,主治心烦、口渴、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小儿泄泻等症状。菰的根或根茎为药材菰根,味甘,性寒,可除烦止渴、清热解毒,主治消渴、心烦、小便不利、小儿麻疹高热不退、黄疸、鼻衄、烧烫伤等症状。
植物文化
菰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描写菰或者茭白的古文献众多,都体现了菰这种植物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周礼·天官·膳夫》中有六谷之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其中的六谷,就包括了菰米,古又称雕胡米。汉代的《西京杂记》中也有关于菰的描写:“汉太液池边,皆是雕胡”。唐代更是有大量描写菰米的诗词,比如王维的《游化感寺》中就描写了“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包括著名诗人杜甫和李白都曾对菰米作过赞美:“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这都是食用菰米的记载,说明在唐代菰米作为人们日常的主食之一而被普遍食用。
并且由于“菰”与“孤”同音,常用来作为表达孤独的意象,通常与漂泊的主题相结合,比如杜甫《秋兴八首》中“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诗中的菰米就是一种意象,用来表达诗人孤独苦闷的心境。
相关研究与知识
菰米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如抗性淀粉、黄酮、皂甙、植物甾醇等物质,现代医学经过研究也发现菰米对血压上升有抑制倾向,也可使激素活化、促进糖代谢等。
人工种植的茭白由于受自身变异和寄生的菰黑粉菌变异的双重影响,生长过程中很不稳定,极易产生变异植株。生产过程中有两种常见的不良变异株型:一种是长势特别好,株高和叶长都显著超过普通植株,寄生的菰黑粉菌呈劣势,同时花茎中空、细长,不再孕茭,往更加偏向于野生菰的方向生长,一般称“强茭”或“雄茭”;一种是长势和株高无明显变化,但花茎变短,孕茭部位变低,不露白,肉质茎的内部被菰黑粉菌的厚垣孢子所充满,产生黑条,不能够食用,通称“灰茭”。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5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