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是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根书,钟宇平。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中国大学生付费能力与意愿的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有关问题。分析所应用的数据取自钟宇平、闵维方、龚放主持的,由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高等教育财政筹措之考虑因素:期望回报率、付费能力与付费意愿之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北京、南京、西安三地14所不同类型高校中135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所获得的结果表明如下。
(1)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及其家庭,他们对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低,他们承受目前收费标准的能力或家庭支付学生上学所需各项开支的能力越低。此时,学生越可能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高校或专业,以及减少用于除学费之外的直接开支来减轻自己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或更多地利用家庭之外的财政手段来应付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开支需求。学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不仅受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影响,而且也受家庭结构的严重制约。兄弟姐妹的数量越多,学生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越靠前,他们承受目前收费标准的能力以及家庭支付其上学所需各项开支的能力就越低。
(2)虽然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需要承担较高水平的私人成本,然而学生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付费意愿却是非常强烈的。一方面,他们愿意支付的最高学费水平,显著高于他们目前实际交纳的学费水平;另一方面,在学费上涨30%~300%五种不同幅度时,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对学费的弹性介于-0.045~-0.288之间,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对家庭资助的弹性也只有-0.05左右,而且学生及其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对家庭年收入的弹性也都小于1,这些事实都表明,对学生及其家庭而言,高等教育“消费”并不是一种“奢侈品”。
(3)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对学费及不同类型学生资助变化的反应,表现出了如下的基本格局。首先,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对学费及有些学生资助(如奖学金)具有灵敏的反应;其次,学生对学费及不同类型学生资助的反应不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程度上也有所不同;第三,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对学费的反应是不同的;第四,学生对学费及学生资助的反应随着学费及学生资助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4)我们通过数学模拟分析证实,实行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并把由此获得的资源投放到小学,或小学和初中,或小学、初中和高中,或初中和高中,或高中,或用于扩展高等教育,都可以程度不同地改善教育系统中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构公平程度。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对学费的弹性大于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因此,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将加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程度。即使在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条件下,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并不一定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在选择高校与专业时,却会表现出与高收入水平家庭学生不同的倾向性。这种选择的倾向性,又使得他们在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处于更不公平的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实行成本回收的同时,没有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学生资助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等资助的数量还不充分;二是学生资助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现行的学生资助策略中,高校在奖学金上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而在以支持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助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等资助方面的投入则相应不足。
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以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筹措更多的资源。与此同时,则要改革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强调“付费能力”在学生资助分配中的角色,增加对以需求为本的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投入,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资本市场,以便更有目的地为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
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把高等教育视作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投资”,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然而,70年代以来,在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趋于下降,以至出现了遍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成本回收方法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
然而,要通过成本回收方法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必须回答如下两个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学生及其家庭有没有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意愿?从社会利益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应不应该收费?其次,学生及其家庭有没有能力支付高等教育的成本?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影响成本回收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财政手段的潜在价值。
作者简介
陆根书,男,1966年生。1982年9月至1989年6月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分别获管理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3月至1999年9月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经济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高教所所长,副教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大学学习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或合作出版了《课堂学习论》、《工业工程手册》等多部专著和教材,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中英文摘要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高等教育成本回收趋势的出现及其在中国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样本与数据
第四节 影响学生及其家庭付费能力与意愿的可能因素
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二、学生个体及兄弟姐妹的特征
一、高等教育经历
第二章 对学生及其家庭付费能力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分析学生及其家庭付费能力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学生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开支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学生对目前收费标准的承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家庭支付学生上学所需各项开支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从学生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开支来源看家庭的付费能力
一、学生获得的家庭资助数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二、家庭付费能力对学生采用其他财政手段影响的分析
第三章 学生及其家庭付费意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不同情景下个体的付费意愿及其利用
一、高等教育具有外部性
二、资本市场不完善
一、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第二节 高等教育付费意愿的国际比较分析
第三节 对学生及其家庭付费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学生愿意支付的最高学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二、学生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掸性估计
三、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对家庭资助的弹性估计
第四节 学生愿意支付的最高学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学费上涨对学生继续上学的影响
一、对整个样本的分析
二、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学费弹性和收入弹性比较
三、不同类型学生的学费弹性和收入弹性比较
第六节 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付费意愿:家庭入学行为分析
第七节 学牛及其家庭付费意愿的经济动因分析: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假设的检验
第四章 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社会公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其政策意义
附录一:论我国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
附录二:中国高校学生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6 16:41
目录
概述
内容提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