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粮(1921年-2006年),生于河北省易县。生前曾任《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老摄影记者联谊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1996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有特殊贡献荣誉奖杯”。1944年始投身新闻摄影事业,经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与锻炼,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战斗场面的照片,成为我党我军文献史上有价值的珍品。1955年调《人民日报》社任摄影组长,负责中央新闻报道工作。举办过“历史的脚印——高粮摄影作品展”等。
人物生平
高粮,1922年出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画报社摄影记者。他在战争年代拍摄的大量照片,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宝贵记录。他还是一名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员,在1947年解放
石家庄战役中立下了战功。他坚持在战斗现场拍摄照片,为新闻摄影记者树立了榜样。
高粮同志于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出生背景
高粮同志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军旅摄影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1921年生,河北省易县人。1936年在读中学时便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 1937年9月受党指派到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
抗日战争期间
高粮同志在
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文书、书记、指导员、教导员、支队政委、团政委等。其间参加了著名的“
平型关战役”、“大龙华血战”、“雁宿崖、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中的井陉煤矿攻坚战和东团堡战斗”等,对日寇作战百余次,屡立战功,多次负伤。高粮同志师从我军早期摄影事业的开拓者
沙飞学会摄影,成为八路军中最早的军事摄影记者, 高粮同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我党、我军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44年由于抗日形势的需要,高粮同志在任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涞源支队副政委时奉命调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担任战地摄影记者,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优秀摄影家的一生。他在此期间历任股长、科长、晋察冀三纵八旅73团政委、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特派记者等职,拍摄了大量的、宝贵的历史照片。
1946年被派到往军调部任第五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团特派记者,参加了古北口事件和安平事件的调查,运用手中的相机为揭露美帝支持国民党挑起内战的阴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做出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
在解放战争期间,高粮同志既是新闻记者又是战斗指挥员,曾在
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第四纵队多次代理团政委,驰骋华北先后参加了绥远自卫战、怀涞保卫战、保满战役、
青沧战役、
大清河北战役、
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
察南战役、解放张家口战役、
平津战役、解放
太原战役等重大战役。
在我军撤离张家口时曾组织警卫员和随行记者共同用步枪击落蒋匪军一架飞机。
特别是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在主攻团团长政委全部触雷牺牲的情况下,受纵队政委胡耀邦同志指派,指挥该团首先突破敌市区防线,突入敌军部,并拍摄了著名的“突入敌军部”的珍贵历史画面,成为享誉一时的“双枪将”。
在平津战役期间,高粮同志新婚之夜即奉命任聂荣臻司令员的新闻秘书,随聂司令员穿越敌占区赶赴平津前线指挥部,参加平津战役。
在解放
天津战役中,高粮同志紧跟步兵冲锋,拍摄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其中包括我军活捉守敌司令陈长捷的照片。
在北平和平解放时他组织并亲自拍摄了解放军入城式。
解放以后
全国解放后,高粮同志作为华北军区画报社采访科科长参加了开国大典,拍摄了著名的“天安门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及大阅兵的宏伟场面。随后高粮同志主动请缨,随志愿军第20兵团入朝作战,在三年
抗美援朝战斗中,指挥180余人的记者大队,爬冰卧雪钻坑道,始终战斗在前线,参加了粉碎美军范佛里特秋季攻势、文登里反击美军坦克劈入战、
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战斗,再次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和严酷洗礼。在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战斗中受命兵团杨成武司令员率兵团警卫营反击五零零高地消灭了美军一个加强连。他还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下许多重大的战斗场面。如“上甘岭反击战”、“用祖国人民捐献的高射炮击落美国飞机”、“金城反击战”等。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我党我军珍贵史料,并编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大型画册中。回国后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化读物社副总编(副师职),编辑出版了《战友报》、《战友杂志》、《战友丛书》,为部队正规化建设,提高指战员文化水平,丰富军营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55年高粮同志调到人民日报,担任摄影组长,负责中央新闻的报道工作。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长期生活战斗在火热的斗争第一线,因此,他具备了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他以娴熟的技巧和艺术构思,用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我国领导人在各个重大政治活动中感人的场面,如“毛主席接见苏加诺总统”、“邓小平会见伏罗西洛夫”、“周总理在群众中”、“宋庆龄的风采”、“毛主席接见女青年代表”、“我们的好市长彭真”等。他的摄影作品朴实无华,充满生活气息,把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完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新闻性和感染力,在摄影界留下了很高的声誉。
1957年以后,正当高粮同志年富力强之时,被错划为“右派”,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被迫离开了自己深深热爱的
新闻事业长达20多年。在“下放”到内蒙古农村期间,他始终对党无限忠诚,无怨无悔,坚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以一名老党员和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克服重重困难,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维护了共产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体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私贡献的精神。
1979年,在胡耀邦同志和耿飚同志的亲切关怀及胡耀邦同志直接过问下,历经沧桑的高粮同志不图权贵,谢绝了军委的工作安排,重新回到了人民日报社。他在花甲之年重新背起相机,在宣传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又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以百倍的热情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不辞辛劳地继续奔波。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1983年1月,高粮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同志和《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同志的支持下,在《经济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河套农民怕‘六虎’》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中央的重视在全国开展了查处“六虎”的活动。高粮同志顶着极大的压力为农民伸张正义,得到了河套农民的衷心爱戴,农民们高兴地说:“有共产党撑腰,咱农民再也不怕这虎、那虎了。”高粮同志以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维护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再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高尚地情操和无私地奉献精神。
高粮同志关爱青年,提携后进,在晚年热心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摄影工作者。
个人作品
高粮从事新闻摄影50多年来,发表消息上千篇,通讯数百篇,并都配有自己的摄影作品,此外,还出版了《高粮通讯选集》、《高粮回忆录》、《历史的脚印》、《高粮摄影作品选集》、《高粮诗影集》等著作。他的很多作品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在中央档案馆和军事博物馆收藏并被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多册国家领导人大型画册选用。
出版图书
人物贡献
回顾高粮同志,用战斗的一生,奉献给人民的摄影事业,他无愧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家。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同时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不仅为广大人民留下了大量宝贵作品,使人们从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奋斗。
人物评价
友人家中做客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天,高粮同志来到石家庄我家中。他个头不太高,笑容憨厚,手里拿着一本晋察冀根据地摄影集,送给我老伴张振川和我。我们十分高兴,聊得十分热闹。振川和老高都是老八路,一起打过日本鬼子,一起解放全中国,一起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国佬,共同的话题很丰富。他送来的摄影集所表现的,又是振川从小生长战斗的晋察冀边区,感到特别亲切。老高那次来石家庄,日程安排很紧,闲谈不到一小时就告辞了。那时候,我年近九十的老母亲尚健在。我离休后,每隔一两个月,就去北京看望老人家。有一次,高粮邀请我去他家吃饭。我很高兴去,但说:“《人民日报》宿舍那么多那么大,我不认识路,怕不太好找。”老高马上豪爽地说:“我派车去接你。”果然,约好那天,《人民日报》社的小车按时停在我妈住处楼下。
到了老高家中,见到老高和夫人李祖慧,她原是《北京日报》摄影记者,是我五十年代的老同事。大家谈起熟人熟事,边吃边喝边聊,十分开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妈走后,我去北京少多了。仅有的几次到北京给朋友们打电话,高粮家总说,他住医院了,祖慧也陪床去了。一直到2002年才见到高粮夫妇,2005年还合了影。他们赠我一本高粮回忆录《历史的脚印》,由聂荣臻元帅题书名,杨成武上将作序。老高逝世后,我特拿出此书来重读……
纪念战友改名
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大豆”,改名高粮
高粮是河北易县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七八岁就给地主打短工,以后成了半耕半读学生。1936年读初一时,参加了中华民族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了,高粮和几位同志投了八路。他遇见的头一位团长就是杨成武。
有一次,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团部要求他们每人只带三根火柴,不许带刀枪,跑三里地,过一座河上的独木桥,从一些政府交给团里处决的汉奸死尸身上,掏出写着自己名字的纸条子。这对从小听鬼故事的农村青年,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才能经受住这一考验。任务完成后,高粮再见死人就不恶心了,在死人堆里也能吃饭、睡觉了。
经过多次鏖战疆场,高粮成为一位无畏的指挥员。1942年5月,三千多日本鬼子,向我太行山主力扑来。高粮的连长王九成是辽宁人,平日一唱《松花江上》就掉眼泪。他盼望有一天,能打回东北老家去。天长日久,人们叫他歌词中的“大豆”。那次任务是阻击三千敌人,为我主力转移,赢得更多时间。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恶仗。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外号“大豆”的连长和指导员高粮,都争着带队迎敌。最后决定连长去。
临别时,
王九成拍拍高粮的肩膀,笑着说:“你还记得常唱的歌子吗?‘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你以后要多为百姓干些好事,别忘了我就行。”
王九成———“大豆”和四十多位战士,一夜击退了敌人32次猛烈冲锋,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保证了我军顺利转移。第二天,高粮悲愤地说:“‘大豆’走了,还有高粮在。”他立即给团党委打报告,把原来的名字高良玉,改成“高粮”,永远缅怀纪念生死之交的好战友“大豆”———
王九成。
1945年底,罗瑞卿政委把高粮叫去,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命令高粮坐飞机,从张家口直飞锦州,核实一下仓库里有没有十万套棉军衣和一批武器弹药。飞机是日本战斗机,飞行员是日本战俘。高粮不会日语,只能写汉字来和飞行员交流。出发前,敌工部已经对战俘交代清楚任务,做好了思想工作,但是领导上很不放心,交代:“飞机上只能坐一个乘客,高粮你坐在投弹手的位子上,注意飞行路线要沿着长城。如果发现飞向渤海深处,就说明飞行员要逃跑。你必须当机立断,开枪打死飞行员,和他同归于尽。”高粮第一次坐飞机,冻僵的手指紧紧扣在左轮手枪扳机上,眼睛一动也不动,死死盯住飞行员和地面。到达后,辽西部队司令部派小车和干部在锦州机场接应高粮。经过紧张的工作,当天下午,他们完成了任务,稳稳地飞回了张家口。
成为战地摄影师
1939年9月,在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中将的黄土岭战役中,来了一位叫
沙飞的广东人。
沙飞要求随高粮连队采访,上级命令必须保证沙的安全。高粮原本要人送
沙飞到二梯队去,沙飞一听急了,严肃地说:“指导员同志,我是来参加战斗,拍你们这个最能打连队的战斗场面的,到后边怎能完成拍照任务?”
沙飞跟着高粮,在火力很猛的战场上,一再抢拍照片。接着
沙飞又在敌炮轰击下,赶到白求恩做手术的小庙前,拍下了大夫战火中动手术救伤员的经典镜头。这张流传很广的相片,不但打动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心,也给世界反法西斯群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当晚,
沙飞和高粮躺在炕上聊天。
沙飞说:“中国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群众文化程度低,非常需要用相片做宣传,使读了文章的人,个个能看得懂。”从此
沙飞成了高粮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他俩都是八路军中一批最早的军事摄影记者和我党我军早期摄影事业的开拓者。
1944年,晋察冀军区选拔摄影记者。当时高粮正任支队政委。是留任政委呢,还是去当记者呢?两者抉择中,高粮毅然选择了去
晋察冀画报社当摄影记者。在蒙冤戴上“右派”帽子二十载后,高粮恢复了名誉。他同样又面临一次抉择。1978年,中央军委拟定任高粮为某省军区司令员,他却要求落实政策后,回《人民日报》社仍当新闻记者。面对军级干部的职位,高粮淡淡地说:“我多年当记者惯了,舍不得离开。”后来,有人写有关高粮的人物特写,题目就是《不当司令当记者》。
解放石家庄
■率领主攻团解放石家庄
1947年11月,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打响了。胡耀邦政委给高粮打电话,纵队司令员曾思玉和政委王昭又对高粮说:“有个团团长和政委误踩地雷,都牺牲了。现把这个团交给你,由你代理团长兼政委,你去主攻团十旅和三十一团指挥作战。一定要攻进石家庄市区……”
高粮这个战地记者,赶到代号“建功部”的团部,用最短时间了解战役总部署和本团任务,立即召开干部会,熟悉各级指挥员,了解火器配置、武器、弹药准备,审阅参谋长提供的作战计划,然后到各营去动员。这个团的任务是,从槐底村和范谈村之间,突破外市沟。参谋长陪高粮爬到前沿看地形,选择突破口。敌人炮火密集,“轰”地一声巨响,高粮被埋在土中,几分钟后才从土中爬出来。
突破成功后,高粮要随一营到最前面去,参谋长和主任顾虑他的安全。高粮说:“同志哥,别忘了我还是前线记者呀!”高粮跑到尖刀连尖刀排尖刀班,一边指挥与敌人肉搏近战,一边抢拍照片。他利用土坑、大树、门洞,一边取景和按动快门儿,一边前进。爆破市沟、正太饭店会战、突入敌军部、中山路巷战、捣毁敌警察局……一一收入他的镜头。经过近十年鏖战疆场,高粮指挥作战已是行家里手。他这个团最早攻入市区,为解放石家庄立了头功。
老高逝世后,《人民日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的人很多,都是仰慕这位身扛钢枪、一手拍得好、一手写得妙的老记者同志。大家默默地祝愿:高粮同志,请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