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顶桩
高跷舞蹈
高跷顶桩又称高桩故事,是一种综合性的,别具特色的高跷舞蹈。集合脚下踩高跷,高跷顶人,高跷抬阁,高跷走兽抬人为一体的演出故事形式,是山西省泽州县西黄头村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
故事特征
高跷就是踩高跷,西黄头高跷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均高1.5米。
顶桩就是肩扛铁制道具,上面固定小孩。全国有和其一样的演出形式很多,叫法也不同。如山西叫背棍,河南叫托装或背装,其它地方也有叫扛桩或肘阁等。
高跷抬阁即是有两人抬一人,或者数人抬一人或多人抬多人的高跷表演。
高跷走兽抬人是由两人表演的抬人高跷,将人与动物巧妙组合,精心装扮的表演。
高跷顶桩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是众多表演形式的合成,并以踩高跷的形式展现,丛西黄头村“高跷顶桩”可以看出,数千年来高跷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结果。
在全国其它地方的高跷演出都是单项演出,表演形式单一:踩高跷不顶人,顶人不踩高跷,高跷抬人更加少。唯独西黄头“高跷顶桩”故事既要踩高跷表演,又要踩高跷顶人,或者抬人表演,这样的综合性高跷演出全国少有。
西黄头村“高跷顶桩”形成年代不祥,可能和西黄头村的先祖的祖籍地有关,大约有300多年历史。
西黄头村“高跷顶桩”故事有大小十支桩组成:其中六支顶单人桩,一支顶双人桩;一支抬人桩;一支走兽桩;一支抬多人转桩,共十支桩都是以踩高跷的形式表演。西黄头村“高跷顶桩”每支桩都按一定的故事情节打制而成,上身顶的“桩枝”以精铁根据故事情节打制而成,其所抬桩枝以木制而成,形象生动。
故事装扮
每支桩共有5个人护理,其中有两个人手中拿一根4米长,前边V字形铁叉样的长杆,前后各一个来护理“小孩”;另两个人护理踩“高跷”的人,另外一人打道以防路边行人。
演出妆扮时,踩“高跷”人和所顶的“小孩”必须一起化妆,一起着装。然后踩“高跷”者坐到事先摆好的桌子上,腿上捆扎上“高跷”,背上捆上铁制造型“桩枝”,然后再穿上所妆扮人物的戏服。而“小孩”也要穿上戏服,骑坐在铁桩上,再用布条将“小孩”腰和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插于踩“高跷”背后的“铁棍”上。起步时,护理“小孩”的人用棍叉着“小孩”腰部,护理踩“高跷”人拉着踩“高跷”人的手一起将踩“高跷”者拉起,然后一干人就可以缓慢前进。行走中,上面的“小孩”有的还要做动作。一走就可走“四五”里路,无论是走平地,还是上坡或者上台阶。如果还要远,就在中途放桌子将“小孩“取下来,休息片刻,然后再插上继续前行。
为了演出安全,“高跷顶桩”前有两个人抬的“连体高跷”“大象桩”,上坐“小孩”拉象鼻开道;后有四个人抬的“转桩”,上坐4个“小孩”敲乐器垫后;中间有两个人抬的“穿心国”,上坐一个“小孩”闪扇,来回穿梭渲染气氛。
故事简介
第一支桩 大象桩
1﹑形状:仿制大象形状制作而成“连体桩”,象鼻子和象身各为一体,并结合在一起,能上下左右摆动。大象上身坐一小孩,拉动象鼻子摆动;下面有两人踩高跷抬动大象身体,以相同的特定步伐前进。另外还有两人踩高跷,一赶象,一牵象。“高跷顶桩”故事的开路桩,领头桩。
2﹑故事情节:以表现中国南部藩属小国向古中国进贡的场面。
第二支桩 穿心国
1﹑形状:约5米长的长木杠,中部成下凹形状。上座小孩,吸烟摇扇;另外两人抬杠前进,该桩用以维护场面。
2﹑故事情节:以表现《山海经》和《镜花缘》中所记述“穿胸国”国民出行的故事,应是中国古代南方及周边地区包括海南岛及雷州半岛一带的宗教习俗。
第三支桩 刘金定回山
1﹑形状:该桩以单人踩高跷顶单人为主:上部小孩站立扮刀马旦,一手拿马鞭,一手肩扛长刀;下部顶桩人扮囚徒,前行。
2﹑故事情节:本桩表现北宋女英雄刘金定下南唐,押解俘虏,得胜回山的场面。
第四支桩 刘海戏金蟾
1﹑形状:该桩单人踩高跷顶单人为主:上立小孩为刘海,下部顶桩人为金蟾。
2﹑故事情节:该桩出自道教故事“刘海戏金蟾”的典故:刘海为得道,戏弄金蟾,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羽化登仙而去。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因此该桩既表现刘海戏弄金蟾的场面,又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第五支桩 河蚌桩
1﹑形状:该桩以单人踩高跷顶单人为主:上立小孩扮河蚌,煽动蚌盖,单脚摆动;下部顶桩人扮哪吒前行。
2﹑故事情节:该桩取自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故事中因妖龙作祟,残害百姓,故引出哪咤大闹龙宫水府,河蚌大乱的场面。此故事脍炙人口,该桩表现哪咤的天真烂漫与不畏强权精神。
第六支桩 白蛇桩
1﹑形状:该桩桩支设计巧妙,真假造型结合:上部左边小孩骑白鹤,右边为寿星老人造型;下部顶桩人以旦角身份穿白衣为主。
2﹑故事情节:该桩出自《白蛇传》的神话传说“盗仙草”部分,表现白蛇白素贞为救许仙,盗取灵芝仙草,遭鹤,鹿二仙童阻止,寿星老人(也就是南极仙翁)出于同情而赠以灵芝,救活许仙的场故事。
第七支桩 黑蛇桩
1﹑形状:该桩上座小孩以和尚装扮,下部顶桩人以旦角身份穿黑衣为主。
2﹑故事情节:该桩出自《白蛇传》的神话传说“水淹金山寺”部分,表现法海高居金山寺,黑蛇小青(也说“青蛇”)用水淹金山寺的场故事。
第八支桩 双人桩
1﹑形状:该桩上部上座双人,下部单人踩高跷,是所有桩支中最惊险的一支。
2﹑故事情节:该桩以表现名桥“赵州桥与张果老和柴王爷”的故事。张果老骑驴和柴王爷推车去试探鲁班新桥赵州桥。张果老施用法术聚来了日月星辰,柴王爷聚来了五岳名山,共同验证大桥的坚实情况,老乌龟为护桥用尽全身力气托住桥身,大桥才转危为安的故事。
第九支桩 莲花盆桩
1﹑形状:该桩造型奇特,上部左边为母鸡造型,右边为灯烛造型,中部坐小孩戴五佛冠;下部为仙人造型。
2﹑故事情节:该桩以表现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祈雨凤仙郡”的故事。玉帝不满凤仙郡郡主对自己的不敬,不给凤仙郡下雨,设鸡吃米山干净,灯烛烧铁链链断,才下雨。唐僧师徒为救凤仙郡百姓,念经诵文,在赤脚大仙的指引下,为凤仙郡祈雨的故事。
第十支桩 转桩
1﹑形状:该桩造型奇,大,中部纺花车转动造型,上座四小孩手拿乐器,下部四人以抬轿形式抬动。
2﹑故事情节:该桩以表现小孩天真烂漫,玩闹的场面,为压后桩。
相关故事
据了解发现,在河南嵩县,湖北武汉也有和西黄头村“高跷顶桩”故事一样下面踩高跷上面顶人的故事。河南嵩县叫肘阁或背装,湖北武汉叫高跷亭子,但都是单项演出。
高跷走兽现发现有山西沁水的高跷竹马,山西稷山的高跷走兽,湖北宜昌的高跷狮子,都不是高跷走兽抬人。
高跷抬阁现发现有甘肃泾川的抬芯子,陕西西安的老爷高跷和河南沁阳的高抬火轿等。
唯独西黄头村“高跷顶桩”故事既有顶人高跷,也有连体走兽抬人高跷,还有抬阁高跷综合组成,这样的表演形式全国无有。
故事现状
“高跷顶桩”故事以其奇特造型,惊险,惊心的场面;集背桩,抬桩,抬阁,连体走兽为一体,以踩高跷的形式再现,自成一体,为中华文化一瑰宝。
故事因社会的发展因演出用人多,铁制道具的老化,人员的流失,小孩的稀少。现在人员忙于经济,以无时间练习,故西黄头村人以不在演出,急需得到拯救,但愿这样的文化遗产能够不至于灭亡。
2013年,西黄头村“高跷顶桩”故事入选晋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末,被邀请参加2014年晋城市元宵节社火故事展演。
2017年10月,西黄头村“高跷顶桩”故事入选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高跷顶桩故事.优酷.2012-08-2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3 23:17
目录
概述
故事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