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
明末射学家
高颖,上海嘉定人,生于明代中后期(可能出生于万历年间)。他于崇祯十年写成《武经射学正宗》,以及《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在书中他用自己大半生对射箭技术的求索经历和总结出的经验,完成了一个从系统理论,练习步骤,每步骤技术细节,错误纠正的完整训练体系。
人物生平
高颖从小就喜欢射箭,年轻时和乡里豪杰一起练习射箭,更屡次外出游学,向征战后归乡将士、江南一带著名射手求教。他尤其推崇曾经参加过朝鲜之役钱世祯,然后“十年而射法成”。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高颖第一次参加武举乡试,“开弓破的,几无虚矢”,所以已经有些“颇自谓有得”。
这时一个影响高颖一生命运的人出现了。高颖在第一次参加乡试之后,遇见了一个“江上人”。按书中描写,此人射速很快,开弓迅发,中的也多,高颖见而喜学之。虽然练习的时候已经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但因为当时高颖对射箭技术还不是太明白,自己还是练了三年,结果导致“射病”入骨。高颖的“射病”具体到底是什么很难确定,可能是长期不正确姿势造成的肩背运动伤,以及太深刻难改的肌肉骨骼条件反射。而这种“射病”从此纠缠高颖一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高颖第一次前往北京“应试京师”(很可能是参加武科殿试)。这时高颖已经43岁,却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明代军旅射法真正的最高殿堂——九州九边诸士。按照高颖书中描写,在此之前高颖唯一接触过的明代军旅射手只有钱世祯,而这次在北京则见到了当时明代最精英的射手。高颖与其中最精英者交流射术,把中的者的优点,不中者的缺点,以及中的者的缺点,不中者的优点,用辩证的方法反复论证揣摩,把明代射法可以说是连根摸熟。可以说以此为契机,高颖射法正式成型。
可惜的是,因为高颖早年练习“江上人”射术,导致的“射病”已经日久深入。高颖从北京回来之后,虽然脑中射法技术已经成型,但因为自己“射病”太深,导致高颖完全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右手习惯,重新开始改用左手扣弦练习自己的射法心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高颖再次前往北京,在北京的射手群体里引起轰动,“燕赵齐秦之士云集而观”。同时高颖自己觉察到自己从右手习惯改为左手习惯始终不尽如意。幸运的是,从北京回来以后,高颖发现自己因为三年没有用右手,“射病”已大为好转(可能是长时间不使用,使右手肩背的旧伤得以恢复),从而又改回右手习惯。于是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从最弱的弓开始练起,终于小有所成。
高颖完成《武经射学正宗》这本书时已经六十六岁。终其一生,高颖因为种种因缘际会,并未练成他自己创造出的射法。高颖的二子,一人残疾,一人专心读书,都不能习射。高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自己毕生所学所究的射法,写成了《武经射学正宗》,以期待后世有人能得其所传。
高颖生卒年不详,但是可以肯定,高颖或其后人应该经历了明末大动乱。在高颖写成《射学正宗》九年后,甲申之变,满清入关。又一年后,高颖的家乡嘉定遭到满清军队三次野蛮屠杀,史称“嘉定三屠”。从此,高颖和他的家族在历史上湮没无闻。
轶事典故
高颖与明末嘉定士人黄淳耀有交往,黄淳耀的《陶庵全集》卷7有《高叔英先生像赞》一文曰:“崒然而见者高子之骨遒苍,穆然而藏者高子之神清沘。前观百世者高子之洞晓壬奇,射中秋毫者,高子之精能弓矢。若此者举非高子也?必也风光本地,描之不成面目本来,画之不似夫然后谓之高子。”
黄淳耀是崇祯进士出身,明亡后与弟弟黄渊耀一起入草庵自杀殉国,是著名的嘉定节烈名士。高颖年辈应高于淳耀,故淳耀以“高子”相称。像赞提到高颖的状貌应是他的晚年的样子,他擅长六壬奇门一类数术,又精通射术,由此可大略想见其人风采。
与高颖并列署名的江起龙,本名汪瑞仪。汪明季从军,积劳至裨将。崇祯末劝桂王起兵,领左军都督。旋因桂王无远谋,离去,隐居僧舍,后改名江起龙投伪朝,以功累擢都督佥事,镇海安。永历十年任伪朝广东水师参将,驻防雷州白鸽寨通明港,起龙曾大加修饬,壁垒一新,军容颇壮。后迁为伪朝副将,移驻琼州,后出海抗拒王师,阵中舟覆而亡,后受伪朝之封为“英佑骁骑将军之神”,准地方立庙祭祀。
个人作品
《武经射学正宗》《射学正宗指迷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6: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