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保山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怒江的西岸,在行政区域上涉及保山市和怒江州,周边有5个县(区)的18个乡(镇)。位于北纬24°56′~28°23′,东经98°08′~98°53′之间。总面积405549hm2,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多种植被类型和多种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种类为目的。
历史沿革
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高黎贡山中南段保山市的腾冲县、隆阳区及怒江州的泸水县辖区内建立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总面积124459hm2。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相继成立了贡山、福贡管理所。
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
1997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确定了17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区域,其中高黎贡山是首要区域——横断山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北段的怒江省级保护区并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北迄西藏,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示范保护区。
2009年,保山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
2010年,高黎贡山保护区被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单位评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环境教育基地”。
2011年,被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自然科普考察基地。
2014年至2018年,相继在保护区内发现三个两栖类新物种。
2017年,首次拍摄到红鬣羚活动画面。
2018年,发现大理铠兰最大野生居群。
2019年,首次在保护区内拍摄到贡山羚牛的影像资料。
2020年至2022年,累计在高黎贡山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滇桐286株。
2022年11月,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2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已发表627种动植物新种。
2023年11月,入选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的第十四批云南省科普基地认定名单。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云南高黎贡山兽类鸟类爬行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北,位于北纬24°56′~28°23′,东经98°08′~98°53′之间,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大地缝合线上,是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汇地带。高黎贡山连接着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印缅地区,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
保护区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北段在贡山县境内,位于北纬27°30′~28°23′,东经98°08′~98°38′之间,中段在福贡县、泸水县境内,位于北纬26°23′~26°49′,东经98°44′~98°53′之间,南段(怒江片区)在泸水县境内,位于北纬25°33′~26°09′,东经98°36′~98°50′之间。
气候
高黎贡山山势陡峭,峰峦起伏,形成了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气候年均温15左右,谷地因焚风作用而形成干热气候,山顶部气候恶劣,温度低;年降水量东西坡虽有差异,但均在3000毫米以上,迎风面降水较多,两坡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增,山顶降水最多可达3600毫米。
地质地貌
因怒江切割较深,故相对高度甚大,山势陡峻而险要,是地壳抬升后受河流分割而成的断块山地,多为变质岩组成,下部有大面积的岩浆岩分布。
保护对象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多种植被类型和多种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种类为目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高山温性、寒温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垂直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和特有物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及变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29种及变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4种。已知的高等植物有4897种,动物有2389种、特有植物434种,近30年累计发表新物种518种。
植物
保护区已知有种子植物210科1086属4303种,其中434个为高黎贡山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喜马拉雅红豆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光叶珙桐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秃杉桫椤董棕贡山三尖杉油麦吊云杉十齿花水青树、贡山厚朴、红花木莲等20种;省级保护植物30种。已知有脊椎动物36目106科582种。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大树杜鹃,分布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热带沟谷雨林。
2024年7月,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工作人员发现兰科铠兰属植物铠兰,属于贡山县新记录物种。
动物
已知有脊椎动物36目106科582种。其中兽类9目29科81属116种;鸟类18目52科另4亚科343种;两栖类2目2亚目7科28种及亚种;爬行类2目3亚目9科48种及亚种;鱼类5目9科28属47种及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戴帽叶猴白眉长臂猿熊猴羚牛、豹、白尾稍虹雉等2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穿山甲、鬣羚黑颈鸬鹚高山兀鹫血雉灰鹤红瘰疣螈等47种;省级保护动物5种。还是我国灵长类动物分布最多的地区,分布有8种灵长类动物。此外,2011年还在保护区发现了金丝猴家族新成员——怒江金丝猴。
2017年11月,科研人员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过程中,在野外拍摄到一种红色鬣羚,经专家鉴定,该鬣羚为中国兽类新记录物种赤鬣羚,这批野外影像资料将为研究赤鬣羚提供珍贵信息。据《世界兽类物种名录》第三版有关描述,赤鬣羚属偶蹄目牛科鬣羚属下的一个单独物种,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中国国内对该种无确切记录。
保护范围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5200hm2,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中323685hm2在怒江州境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9.9%。核心区面积183789.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3%;缓冲区面积142611.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2%;实验区面积7914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三县,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县两县区。其中,贡山县境内有独龙江、丙中洛、茨开、棒打四乡镇,福贡县境内有架科底、子里甲、匹河三个乡,泸水县境内有洛本卓、古登、上江、六库、鲁掌、片马六个乡镇,隆阳区境内有潞江、芒宽两个乡,腾冲县境内有明光、界头、曲石、上营四个乡。生物走廊带属贡山县的普拉底乡;福贡县的马吉、利沙底、鹿马登、腊竹底等乡;泸水县的洛本卓、称戛乡;腾冲县的五合乡;隆阳区的潞江乡。
管理措施
高黎贡山地区,1958年就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因种种原因未落实。1962年开始把中下部划为村社集体林,把中上部森林划为国有林,并设置林管所等机构进行保护管理。1983年,建立自然保护区。1984年相继组建成立了保山、腾冲、泸水三个管理所及林区公安派出所。1994年,林业部批准实施第一期总体规划,保山市、怒江州分别成立了保山管理局和怒江管理局。1995年,保山管理局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林科院在美国麦克阿瑟基金和云南省科委的资助下,在保山市芒宽乡百花岭实施了“高黎贡山森林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1996年在林业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争取实施了由荷兰政府资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对保护区的社区发展工作、机构能力建设、人员素质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与周边的34个村庄建立了森林共管委员会。
开发利用
科学研究
英国人安德森(Anderson)(1868年和1875年)率领探险队,曾从缅甸进入高黎贡山采集鸟类、两栖类和鱼类标本。法国人叔里欧(Sonlie)(1895年前后),奥地利韩马吉(H.Handel-Mazzetti)(1915年)、英国金德华(F.kingdon.Ward)(1922-1924年)、美国人洛克(1920-1927年)等先后到高黎贡山考察和采集标本。为时最长收获最丰富的是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乔治·福瑞斯特(George.Forrest),自1904年起到1932年病逝腾冲,历时28年先后7次组织大规模考察和采集。
据记载,明代崇祯年间(1639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长途跋涉翻越高黎贡山,进行了地貌与植被的考察与记述;国内对高黎贡山的考察研究始于30年代,30年代开始,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先后派蔡希陶王启元、俞德竣到高黎贡山采集植物标本,40年代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刘慎谔先生到腾冲一带做过植物地理考察研究,秦仁昌冯国楣也在高黎贡山采集过植物标本。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等曾多次组织对高黎贡山考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6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同组织的高黎贡山动物资源调查和中国科学院原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滇西北分队的植被考察,196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考察,198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组织的横断山地区考察等。
1989-1991年,由西南林学院和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并于1994年出版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著。1993年,由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了怒江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并于1998年出版了《怒江自然保护区》专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教授自1990年开始独龙江植物考察,2000年正式发表《高黎贡山植物》专著。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自1997年至2000年在高黎贡山开展蚁科生物多样性研究,并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科学考察、技术试验推广等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2019年7月19,一个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比氏鼯鼠种群,经研究确认命名为高黎贡比氏鼯鼠。该成果于18日发表在国际生物学期刊《ZooKeys》上。
旅游信息
人文景点
高黎贡山曾是早期人类活动地之一,从三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收集到的大量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晚期,高黎贡山西麓与东麓的台地上就已有人类定居。
高黎贡山是历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山上山下仍可见不少军事遗迹。有南明军队和清军交战的“磨盘石战役”古战场,分水岭一带多处设有古堡、哨卡和峰火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高黎贡山是滇西大反攻的主战场之一,山上仍可见数十处地堡、密密麻麻的弹坑和纵横交错的战壕。
高黎贡山是民族迁徙和融合的走廊。1983年成立保护区时,周边地区居住着汉、、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种民族,他们分别源于古氐羌、古百濮、古百越、古三苗族群和古东胡、古吐番、古女真、古中亚民族。如各种民风习俗、宗教、祭祀活动、歌舞、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民族节庆、民族婚恋、民族文学、民族体育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多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及原始崇拜之地。
自然风光
高黎贡山是“自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和“民族文化园”,“百花岭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属保护区实验区46.31平方公里,包括周边社区的两个乡镇6个行政村约60多个村庄。
地位价值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众多,南北混杂,东西过渡,是青藏高原和印支半岛的南北生物走廊,是亚热带、温带、寒温带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著名的种子植物模式标本产地。是中国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区之一,同时还保存有典型的温性、寒温性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参考资料
云南省2015年自然保护区名录.云南省环境保护厅.
保护区概况.中国林业网.
气候条件.中国林业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09: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