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式炉
宋代文物
《鬲式炉》是宋代时期文物,大者口径19.9厘米,高16.4厘米。
文物特征
鬲式炉,直口,斜折沿,直颈,扁圆腹,底周装三足,底与足间有一小孔。肩部饰凸弦纹一圈,腹与足背饰三角形凸棱,施青釉,足底无釉,呈灰红色。
圆口,平折沿,短颈,圆肩,扁腹,三实心足,腹、足部有凸起的三条竖棱,肩部饰一道凸弦纹。共出土大、中、小各一件,均为梅子青釉。
历史背景
鬲[lì]式炉一名系由仿周代铜鬲样式而来。以宋龙泉烧制的最为出名,造型上通常通体施粉青釉,明澈温润,葱翠如玉,腹部至足突起三条棱线,釉薄处呈白色,俗称“出筋”。一般认为“出筋”是填白的杰作,在器型边缘或足部,以及一些凸雕的牡丹等花饰上,往往会在突起的轮廓线上显出胎骨的白痕,虽经雕琢而不露痕迹。
自两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炉这种器型便作为佛教礼器流行开来,到了宋代,瓷炉的品种已非常丰富,除了鬲式炉还有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等等。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便专为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而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鬲式炉则很有可能也是官物,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不在官窑之下。
文物价值
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鬲式炉,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不在官窑之下。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达到近340万人民币。所拍卖的这件鬲式炉与本文介绍的鬲式炉同是出自南宋龙泉窑,釉色均为上乘的粉青色。
参考资料
南宋·鬲式炉.雅昌网.2006-05-1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22:35
目录
概述
文物特征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