魍港
台湾古地区地名
魍港,明朝称北港,亦作蚊港、茅港、莽港,清朝时期又将魍港称为笨港
历史背景
魍港为台湾岛上汉族移民最先到达、开拓的地区。故明代曾一度称台湾为魍港、北港。《读史方舆纪要》:“澎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齿”。“北港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清代仍为台湾与大陆交通主要港口之一;其后因港口淤塞,海舶遂稀。今有北港镇北港溪下游北岸。
地理
1603年,明朝陈第所作《东番记》中记载了台湾岛的地理位置。陈第通过实地考察,第一次把台湾记录为与现代正确地理位置相一致的岛屿。“东番夷人…居澎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咖喱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其居也。”书中所记的十个地名,是当时台湾岛上土著居住的村落名称,主要分布在今台湾台南县、台南市、高雄县、高雄市一带,皆历历可考。
经济
其地渔业极盛,又为海船出入港口,与澎湖、漳、泉之间往来频繁。
十六世纪中叶,魍港(北港)已经是海商,海盗以及渔民活跃的地点。麻豆社区域即属於魍港贸易圈内,当时汉人主要以布,盐,铜簪,瓷器玛瑙与原住民交换鹿皮,鹿肉,鱼及藤等物品。在荷兰占领时期,前往中国的船只从大员启航,先沿海岸线往北航行到接近魍港,才转向澎湖继续航向中国,以避免漂往南方,所以魍港在东北风季节时是往澎湖必经的航道。其后因港口淤塞,海舶遂稀,直至落寞。今有北港镇在北港溪下游北岸。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3 16:42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地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