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培源
ViolaWWW作者
魏培源(Pei-Yuan Wei),生于中国台湾。是最古老的web浏览器之一ViolaWWW作者,这也是第一款受到用户欢迎的图形化web浏览器。也是第二款可以在Unix系统中运行的浏览器。1992年初,魏培源完成了X-Window平台下的开发。
人物经历
魏培源高中毕业于Berkeley High School(伯克利高级中学),大学毕业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89年,在位于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读书的魏培源开始在自己的Amige个人电脑上尝试开发一种信息交互系统。这个富有艺术气质的小伙子把这种自创的用于开发的语言命名为Viola——也就是中提琴。魏培源的设计初衷是开发一套不需特殊环境支持的 Adventure Games Construction Set软件。这个设计理念源自EA(电子艺界)于1986年开发出的ACS(Adventure Construction Set)软件。一套允许用户使用各种模板开发动作冒险游戏的软件。同年Apple公司开发出了在WWW之前最成功的超媒体系统HyperCard,并且在 1989年下半年推出了2.0版本。这两款软件让热衷于电子游戏和游戏开发的魏培源兴奋不已,但是遗憾的是,它们都只能运行在AppleII平台上。
令魏培源意想不到的是,Viola会在短时间内完成由一次ACS软件到HyperCard软件再到超文本编译软件进而WWW软件的“进化”。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转变不仅消耗了他四年的时间并且影响了他日后的职业生涯。
在Viola语言下,他开发出了一种联系终端和服务器的程序互动调用模块。日后Sun公司(Sun 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独立开发出了同样的程序,并命名为Applet,它为JAVA早期一炮而红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1年晚些时候,魏培源了解到了起步阶段的WWW。他在Viola下把很多完成的模块组合起来构造成了一个浏览器。随后释放出了名为Viola0.8的版本。并且开始尝试编写Unix版本。
1992年初,魏培源完成了X-Window平台下的开发。并把这个浏览器命名为ViolaWWW。5月,释放出了ViolaWWW的正式版。这也是第二款可以在Unix系统中运行的浏览器。(第一款是4月问世的Erwise)
计算机图书出版界首屈一指的O'Reilly Media公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线图书计划。但是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还没有一个“在线阅读工具”可以配合他们的计划。1991年,他们接触到了ViolaWeb browser(当时还不能称作ViolaWWW,参见上文)。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时任在线出版工作组负责人的道尔·多尔蒂(DaleDougherty)立刻萌生了应用Viola出版一份在线刊物的念头。这时,他们甚至还没有接触过HTML。
当时 O'Reilly已经出版了一本在线读物《因特网完全使用手册》(The WholeInternet User's Guide & Catalog),他们找到魏培源希望他能在Viola上开发出一个在线书店(in-storekiosks)的来帮助书商和读者了解因特网。最后当总裁提姆·奥莱里(Tim O'Reilly)看到魏培源的作品时高兴的说道:“这不是试用版,这就是我要的!(that's a product!)”。GNN(GlobalNetwork Navigator)就这样诞生了!这里的在线书店定义并不确切,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可以链接到出版公司服务器的终端,和在线书店还是有区别的。
日后魏培源就开始为O'Reilly工作,可以说ViolaWWW的大部分研发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同样日后的研发也主要是围绕GNN的。
1993年,GNN网站正式运营。这是全球首个纯商业网站。GNN之后又第一个在页面上放置可点击广告。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横幅广告(banner ads)。
1995年GNN被O'Reilly出售给了美国在线(AOL),魏培源在1996年也转入了AOL工作。在这期间Mosaic和网景已经先后问世了。ViolaWWW自然也如同一时期的先驱一样隐退了。
人们不难在魏培源的身上看到中国人传统的谦卑的品格。日后很少见到他公开发表言论,对于他的描述倒是经常出现在其他人的言谈中。比如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万维网创始人之一)在得知他在没有Apple电脑的情况下编写完成ViolaWWW之后所发表的感叹,经常出现在罗伯特日后的言谈中。另外魏培源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马克·安德森(Mosaic的研发负责人和网景的创始人)和提姆·奥莱里言谈中。
日后,魏培源先后工作在 InternetArchive(Alexa就源自这里)、PalmSource、Access Systems。主要负责手机、Palm平台以及其他移动平台嵌入式浏览器的开发。对于供职过个每一家公司魏培源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并认为自己从中收益颇丰。
1999年,迈克尔·道尔(Michael David Doyle)以Eolas公司的名义(实际上公司只有他一人)向微软提起专利侵权诉讼。Eolas是嵌入对象连通系统(EmbeddedObjects Linked Across Systems)的缩写。迈克尔以及其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发小组在1994年取得了首个使浏览器支持互动内容的专利,他以此向微软提起巨额赔偿(比如 IE可以外部调用Adobe的PDFReader)。他和加利福尼亚大学都希望微软支付一笔高昂费用一次性买断该专利,但是微软决绝承认自己侵权。就这样漫长的Eolas诉微软专利侵权案开始了。微软的证据是魏培源设计的ViolaWWW早在1992年就支持外部程序调用(前文提到的类似“Applet” 的程序模块),所以迈克尔的专利无效。而魏培源则以顾问和证人的双重身份参加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同时担任美国联邦法院顾问的还有W3C组织。
一审Eolas败诉。2003年8月二审判决逆转,Eolas胜诉,微软面临超过5.2亿美元的赔偿。2005年3月上诉法院驳回原判。2005年9月美国商标及专利局认可了Eolas的专利,似乎判决已成定局。然而2007年6月美国商标及专利局又驳回认定,重审此案。2007年8月有消息称微软正在积极谋求庭外和解。不知道魏培源什么时候可以从中抽身……
主要成就
在Web浏览器民用之前,仅有很少的人使用ViolaWWW浏览器(但是在当时仍是风靡的主流浏览器)。 ViolaWWW是最古老的浏览器之一,在1992年5月发布,它的开发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学生Pei-Yuan Wei(魏培源),它的目的和Erwise 一样是针对在Unix上运行X Windows的需要。这个浏览器用户有限并不被多数人知道。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ViolaWWW首先完成了对HTML元素(HTML element)套用,样式表(Style Sheet)和表格(Table)的支持。
其次从设计角度来看,用户第一次在ViolaWW上看到了前进和后退的图标,当然这同样意味着ViolaWWW首先支持了历史功能。日后出现的绝大多数(我无法进行完全的统计)浏览器都继承了这个设计!
在 Mosaic出现之前,ViolaWWW成为了大家最好的选择。虽然CERN当时拥有了WWW、Line-mode、和Erwise,但是大家还是喜欢用更富于艺术气质的ViolaWWW。ViolaWWW也成为了第一款流行的浏览器,而实际上Mosaic在开发的时候就采用了ViolaWWW为范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26 16:3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