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燮均(1812~1889) 原名昌泰,字子亨,又字
伯阳、公隐,另号耕
石老人,又号芷,老农,别号铁民、九梅居士。出生于
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城南
八里庄,1848年移居
红杏村(今铁岭县
千户乡红杏屯)。咸丰年间府学贡生,清代铁岭田园诗人、书法家。
他家贫未仕,一生多半以教书为业,曾结友笔耕,组织诗社,修补县志,支持义学,考察古迹,对地方文化建设有很大贡献。尤其是他以诗歌形式对清朝咸丰年间金州地区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进行的大量描述,在大连的史载中独到一处。
金州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文化灿烂,在辽东历史上负有盛名,魏燮均早有闻知。1851年(咸丰元年)初春,他在39岁时独自一人辞别家乡赴金州寻胜。途中,他看到路上从早到晚尽是大量逃荒的“流民”,询问便知他们都是来自金、复州。他的《流民行》记述了这些灾民逃荒的原因和情形,他写道:
路遇尽流亡,遍是金复民。
去岁被灾始,陆续及今春。
络绎载道途,自旦达黄昏。
三五或为侣,十数或成群。
担挑黄口儿,肩负白发亲。
稚子与弱女。前后相追奔。
少妇惨无色,蓬鬓扬风尘。
娇弱缓无力,不胜长途辛。
雪泞黄泥路,水开黑水津。
颓桥行不得,徒涉褰裳裙。
水深寒刺骨,风悲日又曛。
前途有村店,腹馁心如焚。
无赀觅投宿,露卧人家门。
天明强登路,儿女哭相闻。
阴云西北来,风吹雪纷纷。
冒雪奋前进,踉跄投荒村。
荒村无舍粥,冻体何由温。
饥饿无人色,羸病行且呻。
辗转卖儿女。骨肉生离分。
非不惜骨肉,残命危难存。
茫茫渺无家,痛苦谁怜冤。
他看到这样凄惨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是远离家乡的漂泊人,心中十分辛酸。他解囊薄赠,但小惠焉能均?恨自己没有能力去救济这些穷苦人,而此时那些住在楼宇中的有钱人,却在享受荣华富贵。
魏燮均逆逃荒人流,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来到金州后,在
金州幕府中寻到了一个书记小职,并在此干了2年。秋日的一天,他游兴大发,骑行十里登上了辽南第一高峰大赫山(即今大和尚山)的顶峰。他放眼环视金州大地,看到金州河山壮丽,东西两面大海浩瀚,
地峡群山起伏,心中无限感慨,见景生情,用一首首写真的诗歌,将古城、庙宇、殿阁和大自然的奇崖、险谷、海浪、树涛相得益彰,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的《金州野望》,记录了当时金州的秋天景色:“清秋天气迥,出郭见晴晖,地小孤城占,山多大海围,远帆衔日没,高鸟负云飞。”《登金州城西楼晚眺》则居高临下有感而发,写金州为:“野树远依堡,海云低过城,乱帆收夕照,寒角动秋色。”
魏燮均在金州期间,对金州的名胜古迹无不亲临游访、吟诗咏叹,盛赞其壮美雄奇。他登岛观海,感叹“气度阴晴色,潮喧早晚滥”,“云霞蒸海气,风雨助潮声”,认为此处景色最佳,不仅可受到大海宽阔胸怀的启迪,而且在夏初时还能欣赏海市蜃楼,发人遐想。他在《登龙王岛观海》中写道:
到此观沧海,江河皆细流。
波涛空际合,岛屿望中浮。
水滴知龙宅,天晴看蜃楼。
无缘问徐福,何处是瀛洲。
魏燮均来到地处险境,风景幽雅的胜水寺,惊叹其地为“仙境”。他在《游大赫山胜水寺》中描写了登临览胜的感受:
风散禅堂磬,云生石鼎烟。
路曲绕山足,石多蹦马蹄。
随云盘石磴,扶树到山门。
坏塔立寒烟,残碑埋落叶。
幽境忽险绝,断崖悬作棚。
石危风欲落,殿压佛能擎。
两膝顿无主,千年终不倾。
山灵创奇格,太觉使人惊。
魏燮均来到平顶山石佛洞,在樵童的引导下,深入数丈深的洞中。他的《访平顶山石佛洞》一诗中,记述了当时进洞的情景:
深藏幽窟天无缝,我欲探奇不敢行。
中有石佛人不见,樵童导之心尚惊。
手扪石窍侧身入,阴森气逼毛发生。
仿佛肉身堕地狱,浑身都觉寒冥冥。
……
樵儿教我定睛看,欲神少顷金光现。
趺坐巍巍一丈高,不见佛身见佛面。
我思凿石成佛时,神工巧匠应难施。
魏燮均对其他名胜古迹,也都抓住特点进行了吟咏和评价。如说响水寺名副其实:“寺外有瀑布,寺内有清泉。岩瀑骇人鸣,颇讶风涛荡……中有泠泠泉,饮之清且爽。”说舍身崖,地险难攀:“危径盘崩崖,俯临涧无底,滴不容马蹄,仄仅通人履。”说唐王殿,“绿荫方丈小,碧瓦琳宫高,当年唐太宗,卧病此驻跸……。”
魏燮均在游览金州名胜的过程中,还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对金州人民进行了深刻的了解,因而他的诗歌不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金州的地理风貌,而且对金州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作了大量描述,对劳苦大众所遭受的封建剥削、压迫深表同情。他的《金州杂咏》、《荒年叹》、《赈灾行》等,记述了金州虽山高海阔,但草稀民悍、土地瘠薄、官税重压的地况和民风:
境内多峰峦,平野无其半。
山枯草木稀,地僻民风悍。
垦田无膏腴,黄壤黑坟遍。
滨海斥卤生,毗山石砾乱。
土硗苗不肥,禾稼细如线。
丰年尚歉收,而况遭荒贱。
加以重赋征,苦累更无算。
睹此瘠土民,令人兴嗟叹。
他看到金州人民淳朴、勤劳、勇敢、友爱、不满黑暗和追求幸福的“安土”和“乐郊”的现实,在思想感情上已经和劳动人民融为一体。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农家恃种田,勤动缺温饱。网产恃业渔,饥寒亦难保。所赖民风淳,俭德以为宝。婚丧每戒奢,衣食不求好。贫家有儿童,勉强供读书。敬老尤为重,宜厚养生道。耄耋乃泛常,百岁亦不少”。人们相互之间都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他的“携家从此辞,邻里走相送”之句,表现了有人出去逃荒,邻居都来惜别送行的情形。他写金州的荒灾年,把劳动人民没有粮食吃,没有柴烧,没有衣服穿的悲壮景象写的淋漓尽致:
阖境所产粮,不敷居民食。
富室乏盖藏,穷闾少家给。
幸有海运通,贩米来邻邑。
商贾每居奇,乃益倍其直。
不惜贵如珠,但患无余粒。
典衣济饔飧,且求燃眉急。
丁男啜食亶粥,妇女饮其汁。
藜藿尚不充,安有高粱得。
所以蚩蚩氓,苦饥多菜色。
米馨卖破釜,衣尽卖空箱。
哀呼向人乞,冷粥难示尝。
……
取彼屋上草,磨面充饥肠。
树皮早食尽,安得藜藿汤?
炊爨无浓烟,城市薪如桂。
非资复州煤,生活难为计。
家家无积薪,况乃遭荒岁。
斧斤困采樵,榛莽鲜荒秽。
山原掘草根,刈草如发剃。
终日不盈檐,釜底炊难继。
薪有甔石虚,卖薪买粗粝。
嗟哉此困民,养生两难济。
养蚕不栽桑,种树半椿柞。
茧出东西山,户输官税薄。
拈纺织成绸,市布价相若。
富尚制为衣,衣之如帛著。
贫乃易为钱,藉以充藜藿。
金州不产棉,贩自青齐郭。
隔海望丰收,衣寒赖有托。
魏燮均曾目睹了金州地区农村的荒凉景象:一场风灾之后,“秋无露积禾,场圃净如涤。”“大木乃为拔,禾稼摧如绵,纵横卧陇亩,不辨陌与阡。”“农夫咽秕糠,作苦殊无力。”渔民生活尤为艰苦,他们“终年泛波涛,性命轻蔽履……秋深海水寒,沁骨如冰刺,勇泅觅金钱,全家饱蔬食”。他还亲眼看见了人被活活饿死的惨相:
月黑见磷火,破屋阴风凉。
有子远归来,启户哭爷娘。
爷娘哭不起,呜咽空捶床。
昨宵谁家子,饿倒西邻墙。
号泣彻中夜,枕地黎明殇。
触目惨何极,酸恻泪淋浪。
不敢出东郭,断缺尸横冈。
魏燮均还描述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面前,金州人民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与大自然斗争方面:“翁壮觅鱼鲜,妇稚摸蛤蛎……而苦赴大海,又取鲨鱼翅”,展现了人们为生存而世世代代进行的生产斗争。面对统治者的剥削压迫,老百姓抗议说:“入口且难糊,安有输公钱?”下乡的“勘灾官司”坐着车子来了,老百姓一齐拥了过去,“嗷嗷如鸿”,“遮道攀辕”。官府不能及时解决穷人的饥饿问题,百姓们愤怒了,向衙门冲去,“灾黎忍饥待不得,拥衙之命喧如雷”。吼声像雷鸣一样,吓得“仓皇官吏殊无计”。
魏燮均“此身不为事王侯”,两年后,他离开金州返回故里,始终怀才不遇,在贫困落拓中度过一生。著有《香雪斋笔记》、《梦梅轩杂著》、《荒史纪闻》、《采遗集》、《嗣响唐音集》、《九梅村诗集》等诗作,可惜大多已失传。1889年,魏燮均故去,终年77岁。
复制搜索
复制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