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魏鲁孔子庙碑》、《孔羡修孔庙碑》,隶书,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立。22行,行40字,额篆书“鲁孔子庙之碑”6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内。碑文记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之黄初元年,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祀,并命扩修旧庙,设吏卒以守卫之事。此碑文传为梁鹄所书,碑左方有宋嘉祐七年(1062)张稚圭正书题记:“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十字。但无确据。
孔庙的魏晋南北朝碑中最著名的有曹魏的孔羡碑,北魏的张猛龙碑,东魏的
李仲璇修孔庙碑等。《孔羡碑》为魏初著名碑刻之一。碑书风遒劲淳古,气势凌厉而磅礴,为魏隶代表。与汉末以方笔取胜的《鲜于璜碑》、《张迁碑》等一脉相承。清顾南原《隶辨》谓,“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杨守敬《平碑记》云: “此碑以方正板实胜,略不满者,稍带寒俭气,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种,惟北齐少似之者。”近世著名书画家湘潭杨钧,于汉魏诸碑独喜《孔羡》,可谓推崇备至。其跋临本《孔羡》云:“学两汉书,有四要义:一曰沉着,二日平稳,三曰开展,四曰铺毫。四者俱备,《孔羡》一石而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明拓本,浓墨精拓。其中“体”字“曲”旁尚存,“谓崇”已连,“千载”之“载”左上角损。有朱翼盦题签。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