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鯷,中国汉字,组词有鯷鱼,一种鱼,亦称“黑背鯷”。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鯷
◎ 〔~鱼〕体长十馀釐米,银灰色,侧扁,生活在海中。亦称“黑背鯷”。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梅州腔] ti2 [台湾四县腔] ti2
◎ 粤语:tai4
◎ 潮州话:ti5
English
anchovy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亥集中】【鱼字部】鯷 ·康熙笔画:20 ·部外笔画:9
唐韵》杜奚切《集韵》田黎切《正韵》杜兮切,𠀤音题。同鮷。《博雅》鮎也。《类篇》鱼重千斤。《战国策》鯷冠秫缝。《注》鯷,大鮎,以其皮为冠。
又《前汉·地理志》会稽海外有东鯷人。
又《广韵》《集韵》𠀤是义切,音䜴。
又《广韵》特计切《集韵》大计切,𠀤音弟。
又《集韵》上纸切,音是。义𠀤同。
说文解字
【卷十一】【鱼部】
大鮎也。从鱼弟声。杜兮切
说文解字注
(鮷)大鮎也。从鱼。弟声。此字诗尔雅释文、广韵作鮧。从夷。文选蜀都赋及玉篇作鮷。未知孰是。以夷弟篆体易譌也。山海经传曰。今亦呼鮎为鮷。字林曰。靑州人呼鮎鯷。郭注尔雅曰。鮎别名鯷。江东通呼鮎为鮧。葢鮷鯷鮷三形一字。同大兮反。而鮧则别一字、别一音。不当合而一之。杜兮切。十五部。
音韵集汇
上古音系
广韵
洪武正韵牋
鱼类动物
鲱形目(Clupeiformes)鯷科(Engraulidae)多种集群性咸水鱼类的统称。与鲱近缘,但口大,几乎伸过眼后,且吻尖。多生活於热带或暖温带浅海,常进入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少数热带种类栖居於淡水。春夏产卵,卵数多,长形,透明,浮於水面。约2日孵化,仔鱼沉于水底。幼鱼与成鱼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生长迅速。成鱼长达10∼25公分(4∼10吋)。温带种类,如北方鯷(Engraulis mordax)和欧洲鯷(E. encrasicholus),均为重要食用鱼;热带种类,如太平洋鲸鯷(Cetengraulis mysticetus),是重要的钓饵鱼,特别用在金枪鱼渔业。鱭属(Coilia)种类臀鳍长,身体後部细尖,在中国乾制食用。很多鯷类鱼易受损伤,网或其他硬物触之可致死。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说文解字.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7:34
目录
概述
基本解释
古籍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