鰕虎鱼科
鲈形目下的一科
鰕虎鱼科,Gobiidae (G. Cuvier, 1816),硬骨鱼纲鲈形目的1科,也是海鱼类中最大的1科,通称鰕虎鱼。有196属1480余种,中国约产40属120余种。体长一般为100~150毫米,最大者不超过500毫米,最小者仅7~9毫米。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长形或鳗形,侧扁。头侧扁或平扁。眼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下眼睑。口大,两颌等长或下颌及颏部突出。上下颌牙多行,有时平直或弯曲,腭骨常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细锯齿,鳃盖上方有时具凹陷。体被栉鳞或圆鳞,有时鳞退化或完全无鳞。无侧线。背鳍2个或1个,臀鳍常与第二背鳍同形,相对;背、臀鳍有时与尾鳍相连;胸鳍或大或小,圆形,基部肌肉不发达,不呈臂状;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后缘完整或凹入、尾鳍圆形、尖长或内凹。为暖水性和温水性海水小型鱼类,少数为淡水鱼类。广布于除极地以外的海水和淡水水域,但主要密集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 大西洋中美洲沿岸及地中海欧洲沿岸亦有。体卵圆形、长形或鳗形,侧扁。头侧扁或平扁。为暖水性和温水性海水小型鱼类,少数为淡水鱼类。广布于除极地以外的海水和淡水水域,但主要密集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 大西洋中美洲沿岸及地中海欧洲沿岸亦有。大部分的鰕虎身体呈长圆筒形,头钝,口大,有两个背鳍,两个腹鳍有时会愈合成吸盘,可用来吸附在岩石表面。鰕虎身上没有侧线,但在头部有感觉孔或乳突,是重要的分类依据。鰕虎体长大多介于4~10厘米,体型最小的微鰕虎,成鱼体长甚至只有8~10厘米,是地球上最小的脊椎动物。常在台湾西海岸红树林的泥滩地上见到的大弹涂鱼,不但是鰕虎中的跳跃高手,也是极少数可以暴露在空气中生活的鱼类。
鰕虎鱼科的形态变化大,生活在不同栖地的鰕虎,特别是在水流强弱不一的河川的上、中、下游的淡水鰕虎,或是在潮间带受到潮水冲击的岩礁带,它们的腹鳍有些会愈合为吸盘,紧贴著岩石表面,以免被浪涛或急流所冲走。腹鳍左右两枚的愈合程度随种类而异,大体上,吻鰕虎是完全愈合为吸盘,硬皮鰕虎或钝塘鱧在基部有愈合膜,而塘鱧(属于塘鱧科)或矶鰕虎、磨鰕虎则是完全分离的。
生活习性
主要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小型鱼类、蛤类幼体,有的摄食底栖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和蠕虫。生活力强,离水不易死亡。性成熟期较早,一般肉食性种类一年成熟,植食性种类两年成熟。在石砾或洞穴中产卵,大多为粘性卵,粘附于石砾、泥沙或洞壁上。寿命较短,一般2~3年,最多4年。
分布环境
鰕虎鱼科,为鲈形目鰕虎鱼亚目动物,有196属1480余种,中国约产40属120余种。全世界共有250属2000种以上。
鰕虎鱼科是所有鱼类中种类最多的一科。它们的分布范围上达2000米的高山,深抵800米的海洋,除了南北极和深海底部之外,几乎各地都有鰕虎的踪迹,其中有半数的种类栖息于珊瑚礁区,三分之一在河口泥滩,十分之一在淡水,其馀的在岩礁、沙滩或大陆棚。栖息于近岸潮间带或底质为泥沙、岩礁的浅海区,个别种类生活于外海,也有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的泥涂中,有些种类生活于淡水,少数生活于激流或穴居于泥洞中。大都游泳力不强,活动范围较窄。少数种类有生殖洄游习性,进入河川。
繁殖状况
鰕虎传宗接代的型式都差不多,通常是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最近才发现少数鰕虎也会有由雌变雄的性转变,例如短鰕虎。母鰕虎每次可产数颗到数百颗卵,产卵时,将卵黏附在海藻床、岩石、或珊瑚礁中,再由公虾虎进行体外受精。产毕母鱼离开,公鱼则留下来负责守卫,除了用胸鳍等来搧卵增加水流交换外,还会啄卵,清除坏死的卵粒。
数天后,仔鱼孵化,开始过三天至半年的漂流生活,直到适当的栖地,再沈降定居下来。在热带地区,小鰕虎经过一周或几个月即可长大为具有成熟特征的个体。
鰕虎中也有不少种类在淡水产卵,仔鱼孵化后,顺著水流而下,在海中漂流几周或几个月,成长至二、三公分,再大规模地集体溯河而上,回到它们出生的溪流栖息。
参考资料
3...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11: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