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鱼(学名:Elopichthys bambusa)是鲤科、鱤属鱼类。体细长,稍侧扁,腹部圆,无腹稜;头长而前端尖。吻尖,呈喙形,吻长远超过吻宽;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前缘的下方;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眼中等大,向两侧突出,头长与眼径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下咽齿3行。鳞小,侧线鳞。生活时体色微黄,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背鳍、尾鳍青灰色,颊部及其它各鳍淡黄色。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腹部无棱。头长而尖。吻尖。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部。口端位,上下颌等长,下颌中间有一个角质突起,与上颌合缝处凹陷部分相吻合。口缘无须。鳞片小。侧线完全,侧线在身体前部微弯曲,向后延伸到尾柄正中。侧线鳞113-115。下咽齿3行,2·3·4-4·3·2。
背鳍具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9,其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胸鳍尖,起点位于鳃盖后缘,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位于胸鳍至臀鳍起点的中间,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7。在腹鳍基部两侧各有2片狭长的腋鳞。肛门靠近臀鳍的起点。臀鳍起点位于腹鳍基至尾鳍基距离中间,具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10。尾鳍深叉形。
体背侧黄灰色,腹侧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其他各鳍淡黄色。
栖息环境
鳡鱼属于江河半洄游广温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适宜生长温度为12-30℃,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栖息在河流及其较小的支流中,也出现在大型湖泊中。
分布范围
国家
鳡鱼分布于中国(江苏、黑龙江、广西、湖南、湖北、广东)、俄罗斯(阿穆尔、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越南,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引种。
水域
鳡鱼在东亚广泛分布,从俄罗斯的黑龙江到中国的长江、西江,以及越南的蓝江,蓝江是其分布范围的南界。在黑龙江河流域,这种鱼从库马拉河(Huma-he, Houmar)河口下游的杜迪村(乌迪尔湖以东)被发现,还包括黑龙江河的支流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兴凯湖以及下黑龙江河的湖泊。在下黑龙江河的左支流扎贝洛夫卡河下游也有报道。鳡鱼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等流域。中国从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均产此鱼。在河北则偶见于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洼淀中。
生活习性
鳡鱼是中上层大型凶猛肉食性淡水鱼类,常活动于中上层水体,游泳迅速,动作敏捷,主要以捕捉鲌鱼等中上层其他鱼类为食,较少捕捉鲫鱼等底层水体鱼类,并且由于鳡鱼捕食器官的口没有能牢固抓住食物的附属器官,所以不能捕食大型及行动迅速的鱼,偏爱捕捉身体细长、体高较小、行动稍慢的鱼类。鳡鱼是一种典型的捕食者,积极猎捕鲱鱼和其他鱼类。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李长春(1976)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加,鳡鱼体长的增长逐渐减缓,体重的增加则显著提高,但从5龄开始,体长与体重的增长率都有下降趋势;4龄前雌雄个体之间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别,但自5龄开始雌鱼比雄鱼生长快且一般雌鱼比雄鱼个体略大一些。王东等(1990)报道,鳡鱼生长速度快,高速生长持续时间长,即使在性腺成熟后,体重仍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在3-6龄期间,雌鱼每年增重不少于7千克,雄鱼不少于5千克,这是许多其他经济鱼类难以比拟的。向建国等(2011)采用分段回归法分析发现,鳡鱼在弯曲前期和弯曲期生长较慢,弯曲期(12-13日龄)结束后生长率显著提高,是之前的5倍以上。
繁殖方式
鳝鱼的繁殖习性与草鱼、青鱼、鲢、鳙四大家鱼相似,在繁殖季节,随着涨水而发生的流速加快,是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因素,只要水位上升0.12-5.50米或流速每日增加0.01-0.29米/秒,都可刺激亲鱼产卵。鳡鱼属于一年一次产卵类型,主要产卵场位于江河干流、支流以及一些大、中型水库的入库河流与库区上游的汇水区。鳡鱼一般5-7冬龄可达性成熟,雄鱼成熟比雌鱼略早些,繁殖季节为5-6月,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22-28℃。鳡鱼的相对怀卵量为65280-73548粒/千克,绝对怀卵量为195000-815000粒,平均约为30万粒。鳡鱼受精卵呈晶莹半透明的圆球形(卵径3.5-4.0毫米),无油球,遇水形成较大的卵间间隙,膨胀至最大(12.5-14.5毫米),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漂流性卵,非黏性。幼鱼和鱼苗在河漫滩的池塘和河湾中觅食,并在第一年结束时开始捕食性进食。产卵后,成鱼会迁徙到水流缓慢的河漫滩,但在河流的主要支流中越冬。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0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在过去的10-15年(2020年)中,该物种的数量显著增加,但在2000-2012年对扎贝洛夫卡河和通古斯卡河的调查中,该物种已不再出现。对这一物种的主要威胁是大坝建设和水污染,而捕鱼压力被认为不足以构成威胁,因为其数量目前仍在增加。该物种分布广泛,尽管在其分布范围的部分地区可能正在减少,但预计全球种群数量不会下降到(或接近)易危的标准,因此该物种被评估为无危。
威胁因素
过度捕捞、水文改造、生境破坏等因素,导致长江、珠江等流域鳡自然资源严重衰退,鳡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濒危及受威胁水生物种名录。与此同时,以水库网箱养殖为主要养殖模式而发展壮大的鳡产业,由于主要养殖模式消失和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急剧缩减。不仅如此,池塘亲本培育技术与养殖技术还未及时建立成熟,导致苗种与养殖量严重减少。
主要价值
鳡鱼在天然水域中,因生成迅速,肉味道鲜美,为江河、湖泊的经济鱼类之一。该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在水产品消费市场属高端名贵鱼类。鳡鱼肉性平,味甘,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呕的功效。
养殖技术
池塘要求
对于鳡鱼养殖的池塘,面积要保证在2.5公顷左右,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同时还要保证塘埂四壁坚实,排灌方便而不漏水,池底的淤泥厚度保证在25厘米左右。
鳡鱼放养
苗种养殖:在苗种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主要以鳡鱼鱼种为主,按照鳡鱼的喜好要求为调节水质的标准,同时可以搭养一些鳙鱼、鲢鱼。鳡鱼放养密度一定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条件、养殖户的实际管理水平科学制定。通常情况下,每亩基本可以放养3厘米长短的鳡鱼夏花鱼种1000尾,30克每尾的鳙鱼和鲢鱼,每种鱼100尾左右。
成鱼养殖:通过养殖生产实践表明,根据商品的规格以及目标不同,养殖户投放3-5千克左右的鳡鱼,每亩可以投放100-200尾左右;投放8-10千克左右的鳡鱼,每亩可以投放50-80尾左右。同时,每亩的池塘可以养殖养1.5千克左右的鳙鱼40尾、黄颡鱼70尾、鳜鱼30、尾白鲢80尾。
喂食管理
驯化:在选择食场的时候,养殖户一定要选择朝南向阳、淤泥较少的池边作为鳡鱼食场,并且掌握好饲养的规律,每天驯化2次,具体时间为16:00和09:00。在驯化鳡鱼的过程中,养殖户可以先往食场中洒水,在几分钟之后,进行投饵,然后重复洒水、投饵,一直循环这个过程,通过长期的驯化,让鳡鱼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以后只要养殖户在食场洒水,鳡鱼就会迅速的在食场中汇聚。饲料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大小合理,由小杂鱼和活鱼苗制作而成的鱼块或者鱼糜混合物,在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后,养殖户就可以用整块的鱼肉进行饲养。
投饵:鳡鱼在幼苗时期,养殖户可以将鱼块打碎成鱼浆来投饵,在鳡鱼处于小苗阶段,可以将鱼块分割为0.5厘米的鱼块进行投饵,待到鳡鱼长大后,养殖户要按照成鱼的重量进行投饵。在完成鳡鱼食性转化后,养殖户要定量、定点以及定时的喂养鳡鱼,通常情况下,分为上午和下午各投食一次,在投饵之前,要先洒水吸引鱼群,在鱼群聚集在食场后,再将鱼块投喂给鱼群。
日常管理
合理调节水质:在生态养殖鳡鱼的过程中,水质十分关键,对鳡鱼的成活率和饲养质量有直接关系。因此,养殖户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合理调节水质,同时,鳡鱼饲养水质调节,应以微生物调节为主要手段,尽量保证水质干净清新,含氧量较高,其透明度一定要保证在40厘米左右。在生态饲养前期,水质调节主要以注入清水为主,注水周期为15天注水1次,并且每隔10天添加以芽孢和EM菌为主的微生物制剂,但需要注意的时候,要减少添加剂对水质的破坏,防止对鳡鱼带来化学病害。同时,在晴朗的天气下,养殖户要利用纳米曝气机进行池底曝气,进而增加池内的溶氧量,减少池内的一些有害物质,起到清洁池塘的作用。
及时分养:由于鳡鱼生长快、食量大以及抢食凶猛,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生态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选择在科学的时机进行筛选分养,如果养殖户没有及时分养,会导致大鱼抢食迅速,进而长的更快、吃的更多,而小鱼由于体型较小,难以抢到充足的食物,进而越长越慢。同时,如果不及时分养,还可以导致出现小鱼吃不了大鱼块,大鱼吃不饱小鱼块的情况,最终导致鳡鱼之间体重具有较大的差异。
防治病害:养殖户在生态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病害的防治。在鳡鱼养殖的初始阶段,基本上不会发现病害,但是养殖户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池塘开展鳡鱼养殖之前,一定要用生石灰进行鱼塘处理,每亩的鱼塘可选用100千克左右的生石灰,可以起到杀灭病菌和改善池塘环境的作用;在鱼种下水之前,一定要选用食盐水对鱼种进行浸泡,杀灭鱼种可能带有的病菌;饲料一定要卫生安全,养殖户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饲料,饲料还要符合养殖要求,并且定期使用强氯精或者漂白粉进行消毒;如果投放冰冻鱼块,一定要保证鱼块的新鲜,并且在鱼块中添加维生素C或者复合维生素。
新闻事件
2016年2月16日上午,一市民报料,称在江宁众彩物流的水产市场看到一条很大的鳡鱼。该鱼体长竟有1.70米,去皮重达46.5千克。这块头快赶上一个成年少女的身高和体重了。鳡鱼按重量分等级,越重等级越高,这条大家伙的市场将超过5000元。
2016年4月9日报道,湖北宜昌,一位老人嘴里叼着一根烟,背上驮着一条很大的鳡鱼。原来这条被大家顶礼膜拜的大鱼,老人8日下午在三江桥附近的长江中钓起来的。附近居民介绍,这条大鱼之后被剁成一块一块,足足卖了700多块钱。宜昌市渔政船检港监管理处副处长卢林,他看完视频和照片后表示,这应该是一条鱤鱼。卢林说,鱤鱼虽不是国家保护鱼类,但这么大的雌鱤鱼被钓起,对长江的渔业资源来说,是一个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