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拼音:yú),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条鱼的形状。“鱼”指在水中生活的一类脊椎动物,用腮呼吸,用鳍游水。
字源演变
象形字。早期甲骨文中的“鱼”字是鱼的形象的刻画(图1),从形体上可看出有鱼吻、鱼眼、鱼身、鱼鳍、鱼鳞和尾巴,线条虽简,但样样俱全。金文(如图2)中的“鱼”字,形体往往比甲骨文复杂些,加上了鱼眼,连鱼尾也似乎有动感。到了周代晚期,“鱼”字的头部及鳍就开始简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鱼”字上的鳞片逐渐消失,尾鳍变成了火字(如图3、4)。到了小篆(图5),“鱼”字上的背鳍及腹鳍完全消失了。这个演化是隶书的基础。隶书(图6)将这些繁复的笔画进一步规整合并,鱼体鱼鳞变为“田”,尾鳍化作四点底(灬)。到了现代简化汉字,鱼的尾巴形成了一条横线。
鱼是一种水生的冷血脊椎动物,用鳃呼吸。作为本义,“水生脊椎动物”也始终是“鱼”字最常用的意义,而“鱼”字之义却并不仅限于本义:一些似鱼而实际非鱼的动物,因其与鱼形似,也被称为“鱼”,如“鲸鱼”“鳄鱼”等。在古文中还可以看到鱼用作动词,表示捕鱼、打鱼,例如《左传·隐公五年》记有:“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句中的“鱼”即打鱼,今作“
渔”。
鱼字读音与“余”相同,因此,民间习惯说“年年有鱼(余)”,也就是丰足的意思。民间年画有不少对鱼的刻画,正取意丰足、吉祥。在民间年画中,画得最多的是一个大胖娃娃怀抱一条大鱼的形象,代表连年有余。而且,在大年三十晚上的丰盛菜肴中,鱼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人们还常常用“鲤鱼跳龙门”来比喻人的境遇一下子变好。
鱼字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即书信。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双鲤鱼”用两块木板做成,一底一盖,刻成鱼形,中间放置书信。后人便把“鱼书”代指书信。“鱼沉雁杳”就是比喻书信断绝。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鱼部】语居切(yú)
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
说文解字注
“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注: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语居切,五部。
广韵
语居切,平鱼疑 ‖ 鱼声鱼部(yú)
鱼,《说文》曰:“水虫也。”亦姓,出冯翊。《风俗通》云:“宋公子鱼贤而有谋,以字为族。”又汉复姓,二氏。《左传》晋有长鱼矫,《史记》有修鱼氏。语居切。十。
康熙字典
【亥集中】【鱼部】 魚(鱼);部外笔画:0
古文:𤉯
《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並御平声。《说文》:本作𤋳,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韵会》:隶省作鱼。《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𠤎。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
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
又《诗·小雅》:象弭鱼服。传:鱼服,鱼皮。《陆玑疏》:鱼服,鱼兽之皮也。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靑,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
又《唐书·车服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辽史·兴宗记》:试进士於廷,赐冯立等绯衣银鱼。《金史·舆服志》: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
又《左传·闵二年》:归夫人鱼轩。注:以鱼皮为饰。
又马名。《尔雅·释畜》:二目白,鱼。注:似鱼目也。《诗·鲁颂》:有驔有鱼。
又地名。《左传·僖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
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鱼,人实逐之。注:鱼,鱼复县,今巴东永安县。
又《晋语》: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注:彤鱼,国名。
又姓。《左传·成十五年》:鱼石为左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修鱼氏。
又与吾同。《列子·黄帝篇》:姬,鱼语女。注:姬读居,鱼读吾。
又叶鱼羁切,音宜。徐干《七喻》:大宛之牺,三江之鱼。云鸧水鹄,禽蹯豹胎。胎音怡。
又叶语鸠切,音牛。庾阐诗:炼形去人俗,飘忽乘云游。暂憩扶桑阴,忽见东岳鱼。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居上居中、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田”居中,上宽下窄;首笔竖从撇尖下方起笔;㇕(横折)的横段写在横中线上侧;“十”的短横写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写在竖中线。末笔长横两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