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乐之辩
《庄子·秋水》中的典故
鱼乐之辩,出自《庄子·秋水》的汉语成语,同义词知鱼之乐鱼乐,是出自《庄子·秋水》的一则典故。
出处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周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既然你问我鱼为什么是快乐的,这就说明你事先已经承认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而现在你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
赏析
本文讲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而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略作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深化。庄周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且不说辩论双方谁是谁非,光两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路,就使人应接不暇;睿智的谈锋,令人拍案叫绝;丰富的奇想,更能启人遐思。他们两人的辩论,虽则不可能谈惊四座,却也是洋溢着深厚的南华神理、机趣横生的思辨力量和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文章起到移情益智的作用。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除了它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辩论的结果也就很难判断出谁是谁非。
认识
你能知道别人的快乐吗?你能了解别人的悲伤吗?你能清楚别人的痛苦吗?可能你会不以为然的说:“我了解。”但是,你真的了解吗?了解那个在皮肉之下,在五脏之内的那个他吗?了解那个隐伏于他人生命中的灵魂吗?你应当不会了解。人,生而为人,只是一个个体,寂寞是生命的底色。无论你有多少朋友,有多少财富,有多少成就。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你只有你,他也只有他。这是永不会改变的。是否因此,人和人就无法相互了解呢?惠子说是的。既然不是鱼,你便不会了解鱼的感受。但庄子说不是,即使你不是鱼,你也能从它的表现中了解它的感受,你可以读懂它,当你和它的情感一致之时。惠子自然是本着唯物的立场上说的,不讳言他是真正正确的,但你从中会感受到冷漠;庄子自然是本着道的立场上说的,道是一切的道,万物齐一,物我同心,我自然能了解到和我所出相同的他,不讳言道是唯心的,是错误的,但从中你能体会到一种真挚的情感,你能为此而感动。
哲理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影响
苏东坡慕名游濠梁古迹时作的诗说:“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知。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明代王世贞所说:“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
杭州玉泉对联云:“鱼乐人亦乐,未若此间乐。”“泉清心共清,安知我非鱼。”
庄子简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08:56
目录
概述
出处
原文
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