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村
山东省东阿县曹植乡鱼山村
鱼山村位于聊城市东部,东阿县城南27华里处,黄河岸边,该村由鱼北、鱼中、鱼南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26.66公顷。
简介
鱼山村,总户数534户,居民1704人。
鱼山峙立于乡政府驻地东南隅,濒临黄河,为泰山西来之余脉,地处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与鲁西北平原分界处。南与东平县、东与平阴县仅一河之隔。东及东南与平阴县后姜沟、东平县前姜沟隔河对峙;南及西南与小清河口左岸庞口、龙山隔河相望。
鱼山村历史悠久,一说因鱼山形似甲鱼静卧故名;另说因每年桃花汛期海洋鱼族溯河而上至鱼山朝拜鱼姑而得名。鱼山亦名吾山。《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临河决,作《瓠子歌》云:“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歌中“吾山”即鱼山。
景点
鱼山
鱼山海拔82.1米,占地80公顷。登临鱼山,尽览周边胜景。今鱼山以下的黄河为古济水故道,后为大清河河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大水分三股下泄,汇集张秋,继而穿运河至鱼山,夺大清河入海,形成至今日的黄河河道。现此处黄河由西面涌流而来,环绕鱼山南麓、东侧,向东北奔泻而去,如黄龙静卧。小清河南与东平湖、北与黄河一脉相通,临河堤自西向东北蜿蜒而去,呈两道绿色屏障,堤内碧波荡漾。隔河遥望东及东南方向,重峦迭嶂,奇峰耸翠,泉水遍布。放眼西北,沃野千里,一望无垠。周围村庄星罗棋布,房舍鳞次栉比,树木郁郁葱葱。南有鱼龙浮桥,东有鱼姜浮桥,环绕鱼山,飞架黄河之上,车辆川流不息,景象万千,令人流连忘返。鱼山名胜古迹遍布,文化底蕴极为丰富。
龙山文化台址
龙山文化台址位于鱼山西麓,依鱼山而建。1995年4月,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发现,鱼山曹植墓周围有一处龙山文化夯筑台址,并有商周至西汉时期大量遗物。今曹植墓以北,现存台基南北长约150米,面积约500平方米;曹植墓以南,现存台基约300平方米,残存高度2米左右;台基下为原山坡堆积和基岩。台上有断续的龙山文化堆积,其上有东周至汉代的文化堆积。台址用生黄褐土夯筑,土质坚硬、纯净、难辩夯层。据有关史料记载,龙山文化夯筑台址,为上古先民祭祀古济水或遥祭泰山的一处大型祭坛。该台址西南距阳谷县景阳岗大型龙山文化古城址约25公里,北距茌平县教场铺大型龙山文化古城址约28公里。据分析,此台很可能与两座古城的祭祀活动有关。
柳舒城遗址
柳舒城遗址坐落在鱼山之上,古籍又写作留舒城,为春秋时期古地名。清《东阿县志?古迹志》“柳舒城”条记载:“《山东通志》谓即留舒。《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陈成子救郑及留舒,违谷七里,谷人不知’,即此地也。《水经注》:‘吾山上有柳舒城’。按吾山即鱼山。”
摩崖刻石
摩崖刻石位于鱼山北侧一片平坦的石壁上,镌刻着“御山”“ 后山”“左川”“寿”等几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字;石面北边缘镌刻着龙体图案,栩栩如生,有腾跃欲飞之势。传说这是曹植登鱼山时所刻,也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南巡幸临鱼山时留下的作品。
曹植墓
三国魏东阿王曹植墓坐落在鱼山西麓。该墓坐东朝西,南临星落陨石,北傍羊茂台,依山营穴,封土为冢。自古至今,谒墓观光者纷至沓来,文人墨客,名流政要多有题咏。墓区碑刻林立,令世人瞩目。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胞弟。太和三年(229年)徙封东阿王,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改封陈王,是年十一月病逝于陈(今河南淮阳),太和七年(233年)三月,其子曹志遵遗训,将其遗体葬于鱼山。陈寿《三国志?曹植传》云:“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遂营为墓。”
曹植自幼聪颖过人,文献记载:“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建安十五年(210年)冬,曹植19岁时,邺城(今河北临漳)铜雀台刚刚建成,“太祖(曹操)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由此,曹植深得曹操喜爱,认为他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者”,曹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由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怕他争夺王位,曹植遭到多方猜忌。曹丕曾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令他“七步成诗,不成则行大法”。曹植应声而对,七步之内,吟诗一首:“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性命虽然保住了,但曹植从此开始了屈辱苟生的悲惨生活。他在《求通亲亲表》中记述:“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议无所与展。”太和三年(229年),以“雍丘下湿少桑,欲转东阿”,在母亲卞太后的关照下,徙封东阿为王。时东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生活有所好转。但曹丕并没有放松对他的防范,“兵给其残老,数不过二百,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死后谥号“思”,意为追悔前过,曾封陈王,世称陈思王。
1700多年来,古墓苍苍,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皇帝恩准,在鱼山“兴复灵庙”“雕镂真容”。元代朝廷封曹植为东阿城隍,又另建祠于东阿城中,后城迁祠废。明隆庆年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惜年久荒芜,古建均已湮没。
今墓区几幢古碑,仍可见古代墓貌之一斑。其中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建的神道碑甚为珍贵。碑文书法杂用,篆隶八分,结构严谨,字体奇异,笔力遒劲。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中,到清代抬捞出土,还置墓前,并建碑楼保护。1996年此碑移置于新建的隋碑亭内,碑亭四角重檐,巍峨壮观。清代大书法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对曹植墓碑(即隋碑)评价:“快刀斩阵,雄快劲者,莫若《曹子建碑》矣”。另两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惜因年久风化,字迹漫漶不清,仅能辩出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为明弘治八年(1495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章草狂书七律一首。
曹植墓区铭碑林立。其中曹植墓神道碑现移立于隋碑亭内;碑楼内西墙壁立有明诗碑,东墙立有曹植传碑,碑楼外左侧有清《重修陈思王碑楼记》碑;墓区外一农户家存有清《新建故魏陈思王墓碑亭记》碑;曹植墓台筑下石侧立有大书法家杨萱庭题《绣虎》碑;墓前台筑左右分别立有民国时期东阿县县长周竹生和现代大文豪沈雁冰(茅盾)所题墓名碑。此外还有今人臧克家、赵朴初、端木蕻良,孙大石、颜文良、刘海粟、房甲山、溥杰、朱复戡、蒋维崧、杜震、王希坚、苏毅然、梁步庭、马连理等专家学者、名流政要的诗文碑刻。另有台湾学者名人诗词碑刻8幢,日本宗教团体碑刻6幢。计碑林3排,共22幢,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子建祠
子建祠位于曹植墓神道北侧。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早年遭毁弃,现存为1996年重建,仿汉魏风格。主要建筑有大殿、东西厢房、小山门等。大殿内安放有汉白玉曹植半身雕像,陈列有曹植墓1951年出土的部分随葬品,及曹植生平简介、鱼山曹植墓区图、有关文献作品等。东西厢房内悬挂着部分现代名人凭吊、纪念曹植的书画。整个建筑区呈郁然而深透之气。
羊茂台
羊茂台位于曹植墓北侧山坳上。此处为一块突兀奇形的大青石,因状似卧羊少憩,周围长有茂密的草木,人们称为羊茂台。据传,羊茂台为曹植读书的地方。当年曹植到东阿后,见鱼山翠柏郁郁,云霞缭绕,山顶金碧辉煌的鱼姑庙,掩映于浓荫之中,山下河水滔滔,一泻千里。奇异的羊茂台,为曹植流连忘返、久久驻足之地,青石板上至今留有他深深的足迹。今在羊茂台西数步之遥,建有曹植读书亭,与羊茂台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洗砚池
洗砚池位于羊茂台左上方,为十余米见的方天然池塘,崖上树木繁茂,荆棘丛生,塘内泉水一泓,倒映着蓝天白云,半山秀色。传说当年曹植封为东阿王时,常在羊茂台上读书、吟诗、著文。久而久之,洗砚池内的清水被曹植的笔砚染成了墨色。据传旧时池内“金鳞游泳,有吐墨状”。时隔1700多年后的今天,石缝隙间仍时常流出墨色的水浆。
闻梵处
闻梵处位于鱼山北麓登山道上段北侧石壁上,上刻“闻梵”二字。相传石壁前这片地方是曹植当年在鱼山闻听梵乐之处。据《法苑珠林》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乃慕其音,写为梵呗’”。又据《异苑》记载,曹植“尝游鱼山,临东河,忽闻岩岫有诵经声,清道深亮,远各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以拟所造”。《大藏经》所载“鱼山十二调子”,即曹植当年在鱼山闻梵后创作的。曹植是中国佛乐(又称梵呗)的创始人,鱼山是佛乐的发源地。
梵音洞
梵音洞位于闻梵处的下方,鱼山西麓半山腰处。此处翠柏郁郁,曲经通幽,有个足有两间房大小的天然石洞,洞口镌刻“梵音洞”三字。相传当年曹植在鱼山顶上听到的梵音,就是从这个洞中传出的。如今夜深人静时,有缘人仍可隐隐约约听到梵乐之音。“鱼山闻梵”成为鱼山一大景观,有诗曰:
宣房既塞吾山平,上有思王古墓横。
万籁息时仙梵动,宛然空谷自传声。
神女祠
神女祠(鱼姑庙)遗址位于鱼山之巅,为纪念曹魏济北郡从事椽弦超在鱼山遇神女而建。西晋文士张华曾写《神女赋》以记其事。唐代诗人王维过鱼山曾写有《鱼山神女祠歌》二首。后神女祠逐渐演绎为“鱼姑庙”。抗战初期还留存于鱼山之巅,日军将鱼姑庙拆掉用来修炮楼,现山顶遍布瓦砾,遗迹犹存。鱼姑庙内供奉着主管天下鱼族的鱼姑神像。本地至今还流传有曹植与鱼姑之间浪漫的恋情故事。
仙人足印
仙人足印位于鱼山南坡一块光滑突兀的大青石上。石上几只大小不一的脚窝,是传说中的仙人足印。传说当年八仙游览鱼山,拜谒诗人曹植陵墓。时八仙中少吕洞宾与何仙姑两仙,道长铁拐李非常着急,满山寻找,当来到南山坡时,远远看见到吕洞宾与何仙姑在一幽静之处倾诉衷肠,铁拐李急匆匆走到二人跟前,大吼一声:“呔,大家来鱼山参拜才子曹植陵,你们俩却躲在这里谈情说爱,成何体统!”说罢,一甩手将铁拐插在二人站立的石头上。这样,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的脚印及拐窝,便深深地定格在大青石上,虽历经千年风雨剥蚀,今依然如故。仙人足印以西,在浴仙池的北临、登山道的南首有仙人桥。桥身为一平面巨石,长约18米,宽3米,以西南、东北走向腾空横架于山涧之上。桥上绿荫郁郁,桥南有飞流直下的小瀑,状如银带,桥下流水潺潺。相传仙人桥为鱼姑去浴仙池沐浴的必经之路。前人为仙人桥题词曰:
仙人太狡狯,鞭石竟成桥。
饮涧虹双落,蹑云路一条。
下临疑无地,上出即重霄。
唯有清风过,常将明月邀。
穿阳洞
穿阳洞位于鱼山西麓偏南半山腰处。此山洞远远望去,状如巨牛鼻子,鼻梁、鼻孔,栩栩如生。为此,又称牛鼻子穿阳洞。穿阳洞浓荫掩映,翠柏郁郁。每当冬至这天下午四时,太阳光直射洞底,一片金光灿烂。
浴仙池
穿阳洞南有一偌大的池塘,名为浴仙池。池内碧水一泓,周围树荫森森。雨时,飞流直下的小瀑直泻池塘。相传,浴仙池为神女鱼姑沐浴处。
四眺亭
四眺亭位于鱼山之巅。蓝天白云之下,伫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汉魏风格建筑四眺亭(又名观河亭)。亭为廊式,东西长16.8米,全石结构,气势恢弘。登临四眺亭,极目远望,鱼山四周胜景尽收眼底。
星星石
星星石位于鱼山西麓南端,俗称老花园处。为一硕大的陨落巨石,俗称星星石,约1.3米见方,重数千斤,褐色,质地坚硬如金属。早年有好奇者曾试图砧开,观其究竟,均告徒劳。天外客星星石为鱼山一大景观。清《东阿县志》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戍时,星大如斗,其亮如日,自西而东,散作七星,光耀烛天。”星星石即是当时坠落于鱼山西麓,深埋于地表以下。又据民国《东阿县志》记载:“光绪十四年(1888年)鱼山村南临黄堤伏汛决口,口宽50米。”经此次洪水冲刷,使沉睡于地下216年之久的星星石重见了天日。
参考资料
鱼山村.山东省情网.2011-08-23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12:57
目录
概述
简介
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