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珠炮台遗址,位于黄埔区鱼珠广州港务监督站内。包括鱼珠、狮腰、狮山等炮台,分别建于清光绪十至十一年(1884~1885)。
布局结构
鱼珠炮台遗址,是由一条较完整的梯级小路环山而上。炮台大门面向西北方向,水泥盖顶,在壁拱
红砖中镶嵌着一个长约2.2、宽约0.6米的花岗石门额。
石额正中间镌 刻“鱼珠台”3个楷书大字;右边用楷书镌刻“光绪十年仲夏吉旦”,左边用小楷镌刻“
两广总督张、
广东巡抚倪、记名总兵锐勇巴图鲁邦督造,绘图监造同知衔陈 柴熙”等字样。大门边各有一个高达3.6米的下宽上窄有竖条装饰线的水泥圆柱。门高约4、宽5.6米,里面巷道洞口宽约3.29.高约2.25米。现状完整,但已被封死。
现存的大炮台的形状呈
扇形,周6约28.6米。整个炮台向东南方向倾斜,东南方向高2.22、西南方向高约2.仍米,炮台凹下去高0.5、长3.8米的地方为炮口,炮口向东南方向。炮台内外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台内周围墙上分别有11个高95。宽36厘米的藏弹洞,有11个固定炮身的固定环。
炮台的东北方向紧贴墙内有1个上宽0.75、下宽0.58米的10级台阶。西南方向有个藏兵洞,洞口贸3.29、高2.25米。洞内壁拱均是红砖结构, 走道两壁是
水泥批荡,地面是水泥地,两边有流水沟并向下倾斜。走道是呈三叉形的。一条是南北走向,另一条是从东西转为南北走向。南北走向一直通巷道口,走道上有1个
气孔,全长 913.4米。
从东西转为南北走向中的东走向一段,全长24.6米,走道右边有7个藏兵室(按顺序排里一7室)其中1室和2室之间有门相通,出入口是在 2室,l室靠走道方向有1个扇形窗,l室和2室之间有个三角形气窗;3室和4室之间也有门相通,但又各自有门还走道;5室和6室之间共用1个与走道平行的
通道,进入通道后再分两
室,两室之间又有门相通;7室是单独l个红各室顶上都有气孔。
自7室之后走道备转南北走向,全长约12米,在走道的左边有两个相通的藏兵室(现门已封)人民室又各有门通走道,走道的尽头通向多一个炮台(现填平地全东西转南北走向的走道顶上共8个气孔)。整个藏兵洞囹着山势的起伏而建造,环绕炮台大半圈现状保存完好。
距大炮台约13.3米的小炮台,方位和
形状与大炮台基本相同,只是没有
藏兵洞,也不与大炮台相通,单独有两个一大一小的出口,已封死。
历史事件
1921年10月8日,
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北伐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却勾结直系军阀吴佩孚,反对北伐;联合湖南督军赵恒惕,阻止
北伐军入湘;暗杀坚定拥护
孙中山和支持北伐的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并以辞去各项职务相要挟。民国11年4月21日,孙中山免去
陈炯明内务部长、广东省 长、粤军总司令职务,专任陆军部长。
5月初,孙中山赴
韶关指挥北伐。当北伐军由粤入赣之际,陈军叶举等部开抵广州,要求孙中山恢复陈炯明被免各职,并撤销 廖仲恺、胡汉民等人职务,以“清君侧”,“除宵小”。6月1日,孙中山由韶关北伐军大本营返回广州坐镇,胡汉民留守韶关。
15 日,陈军叶举、
熊略、
洪兆麟等将领在广州白云山总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策划围攻总统府。当日下午,总统府获悉陈军图谋叛乱情报,孙中山始则表示怀疑,直到 围攻总统府的陈军已开始调动,才令卫士队做好迎击陈军的准备。16日3时,陈军逼近观音山时,孙中山才在
秘书林直勉等再三苦劝下,离开
总统府。
此时,洪兆麟部4000余人包围了总统府,并开始攻击。总统府卫士队和警卫团依托观音山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击退洪部多次冲击,歼敌300余名。10时,叶举部1000余人增援,亦未逞。相持至12时,陈军见步兵进攻无效,乃以炮轰击,并用
煤油焚毁孙中山住所粤秀楼。14时,陈军攻入总统府。坚持留守总统府的孙中山夫人
宋庆龄此时由卫士护卫,突围脱险。
孙中山撤离总统府后,经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安抵海珠海军司令部,与海军司令
温树德同登楚豫舰,17日转登永丰舰。当日,孙中山亲率永丰、永翔等7舰自黄埔驶向白鹅潭,沿途向叛军进行炮击,并令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所部策应
海军,讨伐陈军,收复广州各要地,又令广东省长
伍廷芳以总统府外交部总长名义照会驻穗各国领事,严守中立。
魏邦平见叛军势大,投机观望,以中立自居,魏部旅长陈章甫又被陈军收买,海军孤立无援,各舰乃经
二沙头,返回
黄埔。19日,孙中山电令李烈钧、许崇智等入赣北伐军回粤平叛。29日,蒋介石自沪抵穗,登上永丰舰, 协助孙中山与叛军作斗争。7月8日,海军司令温树德为陈炯明收买,率舰队中吨位最大的海圻、海琛、
肇和三舰叛离黄埔。9日,鱼珠炮台陈军钟景棠部袭击
长洲炮台,长洲要塞司令马伯麟率部应战,不料,海军陆战队司令
孙祥夫叛变,引敌登陆,长洲炮台失守。孙祥夫复率部攻击孙中山座舰永丰号。
楚豫、同安等舰奋勇反 击,始将陈军击退。因长洲炮台失守,永丰等舰处境艰险。孙中山于当日率各舰自黄埔移泊新造河面。10日,又率各舰由新造驶往白鹅潭。途经
车歪炮台及东塱、 南石头等陈军阵地时,陈军以重炮阻击舰队通过。孙中山指挥各舰还击,急驶而过,进泊白鹅潭。各舰均受微伤,孙中山座舰永丰号连中6弹,伤亡10余人。19 日,叛军又于
永丰舰旁布设
水雷并引爆,但未造成伤害。
7月中下旬,由
赣返粤平乱的
北伐军在粤北同
叛军展开激战,初时互有胜负,因
叛军势大,加之北伐军内部分化而告失败。8月3日,北伐军领导人于
南雄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东、西两路撤退。粤军第二军、李福林军经江西进入福建;滇军 及陈嘉等部经湘南进入广西。至此,讨伐陈炯明叛乱宣告失败。孙中山遂于8月9日乘舰离穗,经香港赴沪。15日,陈炯明自任粤军总司令。
炮台遗址
遗址在鱼包门镇鱼包门圩西侧海边,炮台的大门面向西北方向,水泥盖顶,在壁拱红砖中镶嵌着一花岗石门额,石额正中间镌刻“鱼珠台”三个楷书大字。炮台原共有三个炮位,但其中一个炮位已填平,现存一大一小。现存炮位均呈扇形,藏弹洞、藏兵洞、
走道等也基本保存完整。
制造过程
炮台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光十四年(1834)绅士林光佩重修。炮台四周墙体长119米,高 4.5米。全部为灰沙夯筑。内设驻兵营房13间。这是为防
倭寇抢掠而建的。清咸丰年间,曾为黄履恭领导的海丰
农民起义军占领达数月之久。 炮台西南临鱼后门海,因海潮常年冲刷,营房和部分炮台墙体已倒塌,且浸泡在海水之中。东南、西北二面
墙体保存较好。
历史意义
在鱼珠炮台东北方向有
狮山和狮腰炮台两座,西南方向有
蟹山炮台1座。 鱼珠炮台前临江处还有3座,因建港务监督站宿舍,已被拆毁。这些炮台形制与鱼珠炮台基本相同,但规模较小,而且保存不及鱼珠炮台完整。其中鱼珠台、狮山台是光绪十年(1884年)仲夏建的,狮腰台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孟夏建的,蟹山台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
立夏建的,蟹山台的炮已收藏在
广州博物馆。蟹山、鱼珠、狮山、狮腰等炮台分建于3座山岗上,形成了一个三足鼎立的阵势,它与长洲、沙路等地炮台构成了长洲要塞,是继虎门炮台后从海路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物见证
鱼珠炮台遗址是黄埔区(西部)主要
文物古迹之一,于1993年被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等级 地点 简介
鱼珠炮台遗址 市级 黄埔区港务监督站内 近代炮台遗址
蟹岗炮台遗址市级 蟹山公园内 近代炮台遗址
牛山炮台遗址 市级 文冲船厂生活区内 近代炮台遗址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市级 文冲船厂内 清代爱国官兵墓葬
万人坑市级 文冲船厂生活区内 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地点
庄有恭墓市级 文冲飞鹅岭 清代状元墓葬
周氏大宗祠内控 大沙镇茅岗村明清古建筑,附近是著名景点“茅岗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