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饵,即鱼吃的食物。是垂钓时引诱鱼类上钩的食物,进一步的讲,是在
垂钓中能够起到聚鱼作用或能够诱鱼上钩的一切可以使用的物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 按诱鱼原理分,鱼饵可分为真饵和假饵。
选择使用
引言
无论是钓鱼比赛或平时钓鱼,鱼饵总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项技术领域中,可以分为钓饵的选择和钓饵的使用两方面内容。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后者。当你确定了所要使用的钓饵品项后(可能是单独一种,也可能是多种鱼饵及添加剂的混合),从拌饵开始即可算是鱼饵的使用。其中包括鱼饵的软与硬、松与粘、轻与重、大与小等方面的学问,并且相互之间还有着紧密的关联。那么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鱼饵的状态应该怎样随之变化呢?下面将对此作些探讨。
软与硬
鱼饵的软硬,主要取决于挍拌的加水量,正常状态的软硬度应该像耳垂儿或嘴唇一样。如果过硬,极可能会出现跑鱼的现象。因为当饵太硬时,钩从食中脱出穿透鱼嘴时受到的阻力较大,因此可能钩得薄,当鱼用力挣脱时即会脱钩。饵过硬的另一个缺点是雾化效果差,且这将影响诱鱼与集鱼的效果。若鱼饵过软,将很难抛出,并且在下沉的过程中损失太多,有可能到底后钩上基本没饵了。
松与粘
鱼饵的松与粘取决于搅拌时搓揉的程度,搓得越多粘度就越大。鱼饵过粘或过松,与过硬或过软的效果相似,但它可以对软硬进行调整。当饵硬时,少搓几下即可,直到与正常饵相似的作用;当饵偏软时,多搓几下也可当作正常饵使用。这种调整的饵料与正常饵料在作用上的差别,我们后面还要讲到。
目前市售各种钓鱼饵料,对搓饵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最常见的万能饵,必须多搓才能使用,有时为了增加粘度,还用热水(开水)拌饵。而日本的丸九黄鲫饵(一目),则要求少搓或基本不搓。其它各种鲫饵的粘度一般都可以通拌饵过程中的搓来达到理想状态。如果多搓还达不到所需的粘度,除上面提到的用热水和饵外,还可通过加粘粉或拉丝饵来满足粘度的要求。但这类方法通常极少使用。当需要降低饵料的粘度(不是硬度)时,一般只加雪花粉。此外也还有一些粘度很低的鲫饵,如日本丸九的黑卿饵等,但其中都带有它们自身的味道。当这种味道与你所用鱼饵的味道相辅时,亦可使用。粘度与硬度通常关系比较密切。当饵过硬需要加水时,必然要通过搓揉和匀,一搓便会过粘。饵过软加料后多搓。同样也会过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注意调整粘度是很重要的。
轻与重
这里所说的轻与重,是指鱼饵的比重。这已是钓鱼用饵中较为高深的问题,需达到一定的水准方可涉及。简单来说,比重大的鱼饵下沉快,但不利于鱼的吸入;比重小的则相反。此外,饵的比重对浮漂的灵敏度还有影响,调漂时要考虑到饵的比重这项因素。比如正常的“调4钓2”,饵重即偏钝,饵轻则偏敏。一般说来,粘硬的饵比重都较大;松软的饵比重则较轻。饵的比重可以通过调整浮标时测试。比如你调的是4目(空钩半水),上好双饵后抛入水中看漂尾下沉多少。一般应以下降3~4目为宜。如下沉过多,需将标目得再高些;若下沉过少则应对标目再低些。当然,这与漂尾的粗细以及上饵的大小还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与小
钓鱼时,上饵的大小是一个既简单又重要的问题。即使是在正常情况下,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饵的大小起码是应随着鱼的大小而变化的。然而即使如此,总归还要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一般来说,像泡开的黄豆那么大就差不多。鱼饵过大,影响鱼吃饵时顺利吸入,会有标动没鱼的现象。也可能吸入后鱼嘴钩得薄而脱钩。太小则不利于窝子的形成,诱鱼效果不佳。
异常饵料
在普遍情况下,鱼饵总是按正常状态来使用的。但每次钓鱼,水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要做到针对各种不同的鱼情来调整饵料的状态,是提高上鱼率的重要手段。
先说鱼饵大小的变化。在刚开始下钩时,鱼饵一定要大,目的完全在于诱鱼。当鱼逐渐开始上钩时,可将饵的大小恢复正常。如果上鱼的速度越来越快,便应改为低于正常的小饵。这一方面可提高鱼吃饵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也可防止集鱼量过大,鱼群乱抢食谁也吃不着。若上鱼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则应加大鱼饵,边钓边注重诱鱼。水浅的鱼池常有这种情况。
鱼饵的比重与大小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正常情况下,以用偏大且稍重的鱼饵为好。鱼吃饵状态良好时不会对灵敏度和上鱼量造成影响。但在鱼吃饵很轻时,比如冬季钓,或夏天气压低,或钓竞技池很龟毛等情况,便应用偏轻且较小的饵,这样有利于鱼的吸入。使小且轻的饵钓底时,要特别注意水线的深度,因为饵很轻,漂坠下降的幅度特别小,容易出现饵没落底的现象。这时常用的“调4钓2”已不适合,而应改为对几钓几的方式。
前面我们提到过,饵的软硬与粘度是有着紧密关系的。但硬饵却绝不等同于粘食。粘度低且又软的饵很难抛出,如果增加一些硬度可起到易抛的作用。偏硬却较松散的饵雾化效果最好,这样的饵通常只有在诱鱼时使用。比如在很适合钓半水的情况下,一开始打窝诱鱼时,便要使用偏硬但很松散的饵料。饵可以上得很大,抛出后入水即抬竿,让食散开后慢慢向下飘落,这样诱鱼效果非常好。
硬且粘的饵通常是比较忌讳的,如果再大就更要不得。但在一些特殊场合下,也儒要使用偏粘偏硬的饵,最典型的情况是闹小鱼。野生的小杂鱼游动能力好,抢食的本领比大鱼强得多。这时如还用普通的饵,没等落底便会被小杂鱼抢光。加大饵的粘度与硬度,再适当地上大饵,可以对排除小鱼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的饵小鱼吞不进去,又啄不光,可保证落底后有饵在钩上。
再比如当鱼不爱吃饵,需要用“逗鱼”的方法提高上鱼量时,也不能使用正常粘硬度的饵,这种饵当你拉竿逗鱼时,极可能脱离钩体而使钩上没饵。这种情况下,对饵的调整应以增加粘度为主,而尽量少增加硬度,这样可较好地保持钩尖的韧透性。若饵又粘又硬,便会较多地出现跑鱼现象。
再比如刮风天钓鱼很难抛饵,也需用增加粘硬度的方法来解决。任何一种饵,无论是增加了粘度还是增加了硬度,比重都会比原来大,尤其是增加粘度,变化更大。有时鱼池的水很深,这样饵在落底过程中损失较多。这时应造当地增加饵的粘硬度,或较少地增加粘硬度而改上稍大一点的饵。这些都可保证落底后钩上有饵。一般来说,单纯增加硬度对雾化效果影响较小,而增加粘度则对雾化效果影响较大。但增加粘度可提高饵在钩上的保持性。
以上所说鱼饵各种状态下的变化,都是相对正常情况而言的,且变化的幅度只是有限的一点点。其中提到的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用饵,也仅仅是实践中较有普遍性的几种,目的是以此来说明饵料在使用上的变化与上鱼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实际钓鱼中用饵的学问远远不只于此,每一个钓鱼爱好者也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
松散度
饵料的松散度。初学
台钓的钓手对饵料的这一物理性不会很重视,他们体会不深,也可以就还未找到这方面的感觉。在看见高手们连着快速上鱼时,还以为他们的饵料对口,添加剂起作用当高手们送给他们一包饵料在相邻垂钓时上鱼率却不高,细看才发现饵料制作的松散程度也是垂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饵料松散度这一性能在垂钓中的利用,其侧重点不在于“钓”,而在于“引”。台湾已故钓鱼名人廖心阳先生说过:“引鱼比钓鱼更为重要,引不来鱼,就谈不上钓鱼”。台湾钓法的特点之一就是诱饵,钓饵合二为一,边钓边引,引钓结合。饵料泡制好了,特别是膨化类饵,可起到越钓越多的效果。当然这类饵的泡制有不定技术要求;如东峻鲫鱼饵,其水与饵的比例是1.2:1为适当。水,饵稍加拌合后应停放几分钟,让饵吸足水分,再拌和几十下,同时用力压挤,排出饵中空气,需粘者则复挤压几下,要松散者则少拌压。高手们在泡制时,把饵一开始拌压就分为二部分,一部分少拌和的作为底饵诱鱼用,其入水很快化散漂荡于水的中下层,引鱼入窝。一部分为挤压拌和作为装钩钓饵,化散较慢。如以钓鲢,鳊为主,则将松散的饵抖落在水体的上,中层,引鱼汇集而钓之。要垂钓底层的鲤鱼,鲫鱼,那要将饵料多拌压几下,让饵沉底后再抖散。竞钓高手们对饵料泡制的松散程度均视上鱼的情况作不断调整,易散化的饵料会引来太多的鱼汇集钓点,鱼多了会在钓区“打架”,反而钓不上鱼。太粘,少化散的饵料虽中钩率高但引鱼汇集效果差,鱼进窝的密度差,钓得少,成绩肯定不会好。
垂钓时粉类饵料散松指标这时提供一个数据,供广大钓手参考。以鱼情正常,鱼密度不是十分高的钓池为例:
1、装钩饵粒在落入1.5米水深过程中,沉底之前中途应能散掉三分之一。
2、所挂饵粒应在2分钟左右化散完较适宜。
3、以黄豆般大小的饵粒不专门补大团饵的情况下,饵落底五秒钟内浮标即有鱼信反应,上鱼且持续不停。如钓上了几尾,十几尾后出现停止鱼信,这除了饵粒太小就是饵 太粘不化散引鱼不够。
种类
鱼饵,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按诱鱼原理分,鱼饵可分为真饵和假饵。所谓真饵,是鱼类可以食用的动、植物性饵料的通称,主要通过引起鱼的食欲诱鱼。假饵也称模拟钓饵或拟饵,是以塑料、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的类似小鱼、虾和虫类的小器件。垂钓时,通过钓手的操作,使之在水中类似天然活物,诱使凶猛的鱼类上钩。
按鱼饵的性质分,可分为植物性鱼饵、动物性鱼饵、动植物混合性鱼饵。后两种饵料,我们习惯地称之为腥饵或荤饵。
按鱼饵的作用分,还可以分为诱饵和钓饵。不过,这是过去的分类方法,现在看来并不准确。因为钓饵本身可以诱鱼,可以当诱饵使用,诱饵使用的食物多种多样,以鱼喜吃、易见,引鱼聚集为原则.经验证明,用小米、大米.酒精、骨头等最好;诱饵也可以调制成钓饵。现在我们进行手竿竞技钓或海竿钓,诱饵和钓饵已经合为一体,在诱的同时能钓,在钓的过程中又可以诱,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综合饵”。然而,一个成熟的饵料品种,诱饵和钓饵还是有着非常鲜明的分工。我们在竞技钓的过程中,把饵料成份拆开了分析,仍然可以看出,饵料里既有诱鱼为主要目的的成份,也有以钓鱼为主要目的的成份,还有以改善饵料状态为主要目的的成分。比如一场比赛,前期用饵多以诱鱼为主,多一些颗粒和浓香;后期则以钓鱼为主,饵料多半比较清淡、柔软,适口性强。这些细微之处,是鱼饵生产厂家需要研究的工作,也是竞技钓手需要掌握的。按使用的时代划分,可以分为现代饵料和传统饵料。现代饵料,是使用现代诱鱼技术,经科学配方和工业化生产的饵料。传统饵料,是指沿用过去的饵料使用方法和习惯,自己采集和加工的饵料。像蚯蚓一类的虫饵、自己制作的饵料,从诱食原理到制作方法,都是传统模式。
鱼饵特点
总体上说,现代饵料具有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但是这些饵料对个别地区针对性不够强的特点有时也比较明显。正是因为各地水情鱼情的差异,龙王恨鱼饵公司不仅生产了像蓝鲫、野战蓝鲫、大鲫友、旺鲫、大新鲫、速胜者、大荒食等数十种成品饵料,也生产了像拉丝粉、雪花粉、胚诱一类的基础饵料,增氧雾化香精、中药水剂、腥味水剂、第三代水剂等数十种添加剂。这些基础饵料和添加剂,可以让钓友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有经验的钓友针对当地特殊的鱼情对饵料的味型进行调整,甚至只使用香精,掺入自制饵料,就可以钓得很好,达到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钓获的目的。
具体地说,现代饵料有以下特点。
使用了最先进的诱鱼剂。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诱鱼技术得到大大提高。结合对不同鱼类嗜食特性的研究,现代饵料对不同地区的同一种鱼类有了相当高的针对性和通用性。比较多地采用了膨化技术。通过膨化加工,饵料中产生了适口性很好的糖类和糊精,营养成份和有效诱鱼成份都得到加强;膨化加工使粮食中的淀粉彻底变熟,不会回生,于是饵料有了很轻的比重、很好的雾化、柔软的状态和良好的味道
借鉴了传统饵料的优秀加工方法。比如
发酵工艺,它是传统饵料加工中最优秀的方法之一。通过发酵产生各种复杂的芳香物质,使饵料的味道变得更醇和、口味变得更芳香、诱鱼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
一般来说,新加工的饵料,添加剂没有挥发,诱鱼成份完整。但是“酒是陈的香”,龙王恨公司有一款饵料和酒类一样,反而是放的时间稍长更好用,这就是俗称 “酵字辈”的发酵饵料。由于采用了渐进式发酵工艺,饵料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还在继续发酵,所以在有效期内,饵料贮存的时间越长,发酵程度越深、口味越醇和。那种根据生产时间来判断发酵饵料好坏的做法,对这一类产品来说并不正确。
其他鱼饵
其中以下是几种比较好观赏鱼的鱼饵:
小草鱼
喂食热带鱼使用较为广泛的最普遍性饵料,非常容易得到且很价格很实惠,几乎在每一问水族馆里都有售(1元1两)。
在平时,可以准备一个小型的鱼缸或容器作此饵料的养殖箱(一公升的水加入3至5克的盐或杀菌剂),一般的小草鱼在养殖箱内存活一星期左右,需喂食时再捞出当次的食量就行。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方法,就是把小鱼直接收到冰箱里,冷冻收藏起来,需喂食时拿出来解冻再喂就行(本人通常采用此方法,没条件另设一养殖缸)。当然亦可将生的小草鱼全部投放进缸内,让鱼慢慢捉来喂,但鱼在捉小鱼来吃的过程可能会发生鱼体和其它缸内的物体、设备或缸壁相撞,而弄伤了鱼。
小鲤鱼
和小草鱼一样亦是属一种小鱼苗,但比小草鱼更为之优秀的饵料(是锦鲤的小鱼苗)
肉多骨少,比较耐饱。肉食鱼最爱的食物之一,由于此小鱼脂肪多,并不鼓励多喂食,以防止喂出胖子鱼来。(喂食方法基本上同小草鱼差不多)
小虾
是属于淡水的那种虾。我们大多数在购买的小虾子也就是叫做河虾。河虾拥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钙质对鱼的治疗坏的鳞片有帮助。虾含有天然的红色素,让鱼吃多了会让颜色更鲜艳。尤其是罗汉或者红龙,吃虾多了会让身体的红色看起来更迷人。这种小虾子的头部拥有刺,如果让鱼吃下肚时,可能会刺破鱼胃。所以喂鱼时,建议把这刺给拔掉。这只是安全起见的做法,如果阁下觉得懒惰的话,也可以不用拔。但是可能会比较冒险啦!虾壳可以不必除掉,因为小虾已经很小了,再把壳除掉的话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虾壳也是钙质的来源。
小泥鳅
营养丰富的饵食,
龙鱼也很喜欢的食物之一,喂食之前先弄晕泥鳅(或最好残忍地将之处死后再喂鱼,曾有鱼友谈及此方法的经验:用铁钳夹在泥鳅的头部,手一用力.........) ,这是由于泥鳅的生命强,如大鱼生吞后还没完全死亡,会在大鱼的肚子里挣扎撑坏大鱼的肚子。
青蛙
适合喂大型的肉食鱼。如龙鱼,罗汉等等。青蛙含有大量的钙质,可以让大型鱼的骨骼强壮些。其实,不要看青蛙有很多肉,其实青蛙的脂肪只是含有少量而已。如果想要让鱼快速长大,喂青蛙是最适合了。美中不足是,喂青蛙是不能让鱼的颜色变得很鲜艳。因为青蛙本身并没有什么色素。由于青蛙体型会比一般活饵大,所以青蛙也是其中一种很难消化的活饵。当喂食活的青蛙给鱼时,青蛙可能会游来游去,这样难免会让鱼在追逐青蛙的过程中撞到玻璃或缸里的东西。这样可能会弄伤鱼身体。为了避免这事发生,在喂食前可以可以打青蛙的头几下,让青蛙晕了再喂鱼。而且可以的话,青蛙不要每天都喂,主要原因是因为鱼吃青蛙吃多了,体色有可能会变黑。而且有喂食青蛙经验的鱼友指出过青蛙带许多的细菌,会增大缸鱼感染的机会。
麦虫
麦虫是甲虫的幼虫。其实很多人的印象里都认为虫都是和肮脏的生物。不过我想有养鱼的人士都会当它是宝贝,有它的话,家鱼就有福了!不过,其实麦虫并不是一种很肮脏的虫,因为它是吃晒干了的麦和红萝卜长大的。反而可以当着活饵来喂鱼或鸟。麦虫和面包虫是属于同一种虫来的。只是麦虫的体型会大过面包虫很多,更适合喂食较大型的成鱼。麦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质,但是也含有很多的脂肪钙和磷。由于体型大约有1.5 - 2寸大,所以并不是很适合喂食小鱼。还有一点就是,麦虫体表的那层皮有点硬,所以喂鱼后,将会消化得很慢。要解决这问题的办法就是,找那些刚脱皮的虫。这样麦虫少了外层皮,就会很容易让鱼消化了。麦虫脱皮后的颜色是白色的。喂麦虫的缺点就是。每次喂后,都会有很多小小的残渣留在水面上。
面包虫
一种甲虫的幼虫,充满蛋白质的饵食,无论是鸟类或是观赏鱼都爱吃的饵料。
在面对不吃素的肉食鱼,可以用鱼类的肉或红萝卜丝通过食面包虫后才喂缸鱼,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而且对鱼的增加色素方面亦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幼鱼或新购入的鱼用它来进行开食,是最好不过的了。
和喂麦虫一样缺点就是。每次喂后,都会有很多小小的残渣留在水面上。
蜈蚣
蜈蚣是一条多脚又有毒的虫,蜈蚣是适合喂一些大型又凶暴的鱼,特别是龙鱼,而对于斯文的鱼应不是那么好。蜈蚣是有毒的,难道不怕鱼会被毒死吗!而有此喂食经验的人可以告诉你的答案是不会的,如果,你还是不放心的话,你可以先把蜈蚣的头先切掉,然后再喂鱼吃。但是这样乐趣就会减少了,因为如果先弄蜈蚣死了再喂鱼的话,就看不到蜈蚣挣扎的画面了。喂鱼吃蜈蚣对于鱼的体色也是有帮助的。在东南亚一带的人将蜈蚣作为自家龙鱼的常食是主人为此引以为傲的事,因蜈蚣较难得到,价格超贵,除非有大把钞票,平常百姓一般接受不来。
蟋蟀
是鸟类或鱼类都最喜爱的食物之一。蟋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体内含有天然的红色素。可以稍微增加鱼的体色。为了让大鱼能食取接近大自然环境的蟋蟀的营养在喂大鱼前可以让蟋蟀吃蔬菜(例如包菜生菜波菜之类)的或红萝卜(索取自然的红色素),自然环境中的蟋蟀都是吃叶子为主,
吃习惯了鱼店直接买回来的大鱼可能会不习惯吃过蔬菜的蟋蟀,可以和它们斗耐心,直到它们接受为止(要有决心,要够狠),比较自然的营养,鱼所散发的体色会比来自鱼粒所得到的颜色来得自然得多
蟑螂
生活在家居中一种令人厌恶的害虫,对女性来说甚至是令人产生惧怕心理的生物,但对于鱼而论(通常是龙鱼),却是一种上佳的食物。蟑螂是一种营养极其理想的饵料,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鱼在成长发育期时作为饵食是最好不过了,其体内所含有特有的色素亦更激发鱼的体色形成,提高鱼的观赏性。
由于蟑螂一般生活在坑渠、水道等,其生活的习惯使蟑螂是散播病菌的害虫。由于人类对其的厌恶,自然对其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扑灭,使蟑螂通常都受到一定的污染,所以如捉到蟑螂时,要先确定其是否曾接触过杀虫剂这类化学品,最好待多一、二天再进行投喂。
制作技巧
鱼饵的色泽 鱼类的视觉相对来说较迟钝。但在常钓的淡水鱼中,如鲫鱼,鲤鱼,草鱼等,在清水中也能见到数米,十几米远处的食物。利用鱼类偏爱的各种色泽,刺激其条件反射,钓取对象鱼,亦是垂钓高手的重要一招。 深褐色,咖啡色。杂食性鱼类中的鲤鱼,由于长期习惯在池底,河浜底端、湾子口的淤泥里觅食,故对以上色泽的饵料感兴趣,菜籽饼粉,发酵过的酒糟,烘过的麦麸等饵,其本身的自然色泽较为接近褐色,咖啡色,故引诱鲤鱼效果特好。
黑色,暗红色。相近这些色泽的饵也比较多,如螺蛳肉,芝麻粉,蚯蚓粉,猪肝,商品颗粒料饵等等,这类饵其天然色泽对青鱼,鲤鱼,鲶鱼等有很大的诱感力。
白色。对淡水鱼来说,喜欢白色饵的比较多,特别是鲫鱼,草鱼,湖泊中,溪流中白鱼,餐鲦鱼等,它们可能由于习惯生活于水的上,中层干净水域,所以对食物的色泽也偏向白色和淡色,以大变,小麦粉,玉米面为主配制的饵料均近似白色,引钓上述几种鱼效果极佳。高手们时常在本身不太白的粉料中添加点“白粉”,把饵料染成白色。在肥水,深水体垂钓中常能起到现奇制胜的效果。
绿色。以青草色为代表的草绿色,也许是草鱼,鳊鱼经常吃青草,菜叶,树叶等缘故,因此它们特别偏爱此色,不少商品饵中均添加了海藻,水藻植物,使其饵与天然草绿色十分接近,加上它的天然青香,草鱼,鳊鱼见饵就有吞上钩率明显比其它色饵要高。
淡黄色。小米,玉米磨成的粉一般是淡黄色,以这类原料为主,经加工的商品饵市场上也已不断出现。用这些饵在肥水和水色较浑浊的水区垂钓,鱼儿在数米远就能见到,刺激它们的索食兴趣。淡黄色,黄色,黄色的饵也是鲫鱼,草鱼,鳊鱼,喜爱之色。
总之按笔者的垂钓经验,色泽这一饵料的物理性能的应用,也要因水,因鱼,因地而宜,不同的水质,天气,鱼情,特别是平常鱼吃的食物之“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手们能泡制出本处鱼喜爱之色的饵,很快引鱼“竞吃”。也是制胜一着。
饵料的软硬。传统钓法中采用动物性钓饵的选手均有这样的体会:用红蚯蚓,肉蛆,河虾仁,螺蛳肉,猪肉条等作钓饵,它们一般都较柔软。煮熟了的发硬的
虾仁,以及螺蛳的“头段”远不如活虾仁和活螺蛳当场碎壳去“头段”后的“尾段软肠”挂钩钓上钩率高。可见,饵料软硬这一物理性能对上鱼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较量
从智商较高的鲫鱼的吃食咬钩过程来看,在正常情况下,它见饵不会冲过就吞,要经过探,试,尝,吞几个程序。鱼儿被引诱进窝点后,即使合口味的饵也是先探,哪些是可食之饵,哪些饵吃了没危险,确为安全之饵再试吃,尝吃,一切正常才开始吞吃。例如我们在垂钓中装钩之饵较硬,只见窝中层层泛出鱼星但少咬钩,时而有几次轻微点动,这就是鲫鱼在探试吃饵。有时即使钓上几尾也不会连着上钩,而且吸饵是浮标信号不够明显,而当钓者装钩之饵换上软饵时,可见不同的效果,鲫鱼吸入口中步大胆无虑,浮标反应短促有力的下顿动作幅度也大得多,垂钓大师们挂钩的软饵,可以说初学台钓者没去装钩,装上了钩也抛竿即掉。笔者就这一物理性能对上鱼率作过试验:去年金秋,秋高气爽,晚上风平浪静,苏州一多年对外开放的大河道“青台河”星火点点,来这里享受夜钓乐趣的鱼迷还真不少。我选了一处水深二米左右,前后都比较干净的洗菜码头上装竿下钩,投了几底饵作引窝,不一会儿就见单泡,双星入窝,我故意在钩上装两粒较硬的饵团(钓饵粒在10分钟左右散完)下底。在夜钓强光灯照射下,只见露水面二目的立标上升半目,而后轻轻下顿半目,有时只能感觉到鱼在轻微地试饵,我及时扬竿十几次,均未中鱼。按分析确是饵粉太硬,鲫鱼试吃感到不适口,故不敢大口吸入。随后,我将同时泡制较松的饵装钩下底(软饵在中途开始化散,沉底后约2分钟化散完)其结果就是不同,清晰见到浮标在缓缓上升半目后,不过数秒即下顿一目左右,这说明鱼已大胆将饵吸入口中,扬竿即中鱼,大小均在100克上下,这说这些不懂事的小家伙对饵料的软硬也十分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