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于2009年6月组建,是在1999年
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组建的
烟台师范学院食用真菌研究所、2005年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的“山东省食用菌工程
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研究院设有山东省食用菌技术泰山学者岗位。
概况
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9名。平均年龄为36岁。在实验室研究团队中,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人,“泰山学者创新团队”1个。与国内外多家院校或研究所有着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
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菌物为研究对象,面向菌物学研究的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与区域需求,开展菌物资源的调查、保育、利用的研究,为国家的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旨在为省内外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菌物学专业型研究人员,打造我省菌物学研究生、本科生的重要培养基地,建设省内外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建立为我省菌物科技提供坚实的理论创新平台,成为我省菌物科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全面提升我省菌物科学的水平,推动依托单位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菌科院负责人
图力古尔
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图力古尔教授,男,1962年11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蒙古族,农学博士,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教授,山东省“食用菌技术”岗位泰山学者,博士生导师。兼任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菌物研究》编委。全面负责和管理菌科院的各项工作。
主要从事北温带菌物分类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研究领域颇具特长。在他博士论文中首次开展菌物多样性研究,并全面系统地完成了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菌物的
物种多样性、区系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已出版《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真菌多样性》专著,这是对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第一篇系统的研究报告。
先后在蒙古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内蒙古大青沟和大兴安岭、新疆塔里木和阿尔泰、四川卧龙、西藏亚东和林芝、山东泰山、河北怀柔、广州白云山、海南五指山和尖峰岭、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进行了菌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并在菌物多样性的保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发现中国新记录真菌80多种,各省区新记录200多种,命名1新属14个新种。在《生态学报》、《Mycotaxon》、《生物多样性》、《
植物分类学报》、《菌物系统》、《Fungal 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药用蘑菇》(俄文)、《中国长白山蘑菇》等著作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讲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菌物资源学》、《真菌分类学》、《菌物生态学》、《经济真菌学》和《真菌生物学》等多门专业课程,主持和参加“中国鳞伞属的系统分类学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被相关性研究”等5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001年被
吉林省教育厅评为“新世纪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个人;2007年获得吉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马天云
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天云教授,男,1965年1月出生,山东利津人,汉族,博士,负责和管理菌科院的行政工作。
已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分别承担山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鲁东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1项。参与其他科技项目多项。获奖: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4项(均首位)。其中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厅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山东省高校科研管理先进个人”、“山东省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并荣立省政府三等功”、“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鲁东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程显好
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程显好教授,男,1966年7月出生,山东平度人,汉族,理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食品与药品》编委。负责协助菌科院的科研管理等工作。
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如
微生物多糖—虫草多糖的研究开发、大规模培养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新制剂的研制、冬虫夏草功能性食品、不同生态型4种濒危药用植物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研究、伴生菌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中作用机理的研究、伴生菌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中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猪苓半野生规范化栽培及质量标准的研究等。主持或参与的省、部项目7项:如虫草多糖注射剂的研究、冬虫夏草深加工及应用的研究、环凌褐孔菌人工培养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红曲中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等。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曾经获得山东省轻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实验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