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
新课标教科书的一种版本
鲁人版是新课标教科书的一种版本,是教育界尤其是教辅界对山东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教科书的简称。鲁人版成立于1951年,现共分为20多个话题。
图书简介
“鲁人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粤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苏教版”。可见所谓“鲁人”指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所谓“版”指的是教科书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 因此,“鲁人版”指的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版本。比如我国中小学教育辅导报刊中,《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学苑新报》等均有着这一版本的教辅报纸,在对外宣传中均统称为“鲁人版”。
由于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尚未普及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年级,有的人很容易将“鲁教版”与“鲁人版”混淆。比如初中的语文、数学等科目,均是鲁教版,是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举例
1.鲁人版必修一同步教学课件
2.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出版社介绍
山东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1月1日,是山东省惟一的综合性地方出版社。1984年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改名为山东省出版总社;同时,将原山东人民出版社所属的政治经济理论编辑部改为以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沿袭原综合性山东人民出版社社名、社号。
2001年以来,山东人民出版社决定积极参与国家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的开发和立项,为此对编辑人员进行了整合,成立了文教读物编辑室,此后又成立了文教读物发行部。凭借着丰富的出版资源优势、教材出版经验以及编辑人员的辛勤耕耘,山东人民出版社先后成功地开发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及高中《语文》四套教材。目前,《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五四制3-5年级)、初中《思想品德》(7-9年级,五四制6-9年级)、高中《语文》(必修5个模块,选修13个模块)的教材已全部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自2003年秋季进入实验区,使用情况良好。2004年秋季,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省内已被大部分地区选用,被山西、河北、重庆市的部分地区选用,起始年级发行量达80余万册;初中的《思想品德》已被山东省大部分的学校选用,同时被广东、江苏、陕西、重庆、河北、青海、宁夏等12个省区选用,起始年级发行量达220多万册;高中《语文》教材被山东的大部分地市选用,起始年级发行量近35万册。在新课标教材开发方面,山东人民出版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材立项、编写、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语文教科书介绍
种类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共分20个话题,涉及到了八大学习领域: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不同领域的话题相互间隔分布,同一领域的话题在五个必修模块中循环出现,20个话题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新闻采写与编辑》《史记选读》《语言的运用》《写作》《比喻与创新思维》《<论语><孟子>选读》。
特色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本教材编写的宗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是本教材最突出的特色。
本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建立教材的体系结构,统整单元内容,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发展自己,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对文本进行领悟、体验、鉴赏、探究性学习,并能够发现和创新。
学习活动基本形式分为针对文本的学习和由文本向课外拓展的学习两大类。从学习内容方面大致可分为7类——基础类、成果展示类、探究类、鉴赏体验类、文本品读类、学习方法指导类和发现与创新等综合类学习活动。
我们认为,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了文本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科特点。
3.主题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活动性学习专题。”
活动性学习专题是本教材的又一亮点,其主题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既拓展了学习内容,也有利于体验、实践性活动与文本研讨的有机结合。5个模块共设计5个专题——走进孔子、与 经典对话、真情伴我成长、语文与我同行、感受古汉语中的文化意蕴。
4.时代性、经典性与多元文化兼顾的选文。
本教材在新选文开发上作了努力,选文视野开阔,注意遴选古今中外各类文本,注重多元文化,比例比较适当,五个模块共选各类文本章105篇。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就是按照这一理念,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的一套优秀教材。
教材选读
朱光潜:谈读书
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谈读书,这问题实在是谈不尽,而且这些年来我的见解也有些变迁,现在再就这问题谈一回,趁便把上次谈学问有未尽的话略加补充。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湮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静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目前我国一般青年学子动辄喜言专门,以至于许多专门学者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这种风气也许是在国外大学做博士论文的先生们所酿成的。它影响到我们的大学课程,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做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在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功夫。
参考资料
..
首页.山东人名出版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05:09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