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佩氏鹦鹉
鹦鹉科Poicephalus属动物
鲁佩氏鹦鹉(学名:Poicephalus rueppellii) 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鸟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体型外观与其它同属的鹦鹉有些类似,生性安静害羞。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刺丛地区、干燥的林地和半干燥的沙漠区、喜欢聚一小群沿着水源处的林区活动,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时候,才会聚集一大群一起觅食。分布于非洲的西南部,主要在安哥拉与纳米比亚境内。
外形特征
鲁佩氏鹦鹉体长22厘米,体重105-132克。这种鹦鹉鸟体为黑棕色,头部两侧、下巴、胸部和腹部上方颜色较深,并带有些银灰色调;耳羽为银灰色,背部下方和腹部为深灰色,有些鸟则会带有浅蓝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大腿均为黄色;内侧尾羽为浅灰色并带有不同程度的蓝色;鸟喙黑色,虹膜为桔红色。雌鸟背部下方、尾部和尾部上方覆羽为蓝色,尾巴内侧覆羽深蓝色。幼鸟体色较深,翅膀弯曲的地方和大腿没有黄色的羽毛,雌雄鸟背部下方均为蓝色,雄鸟的蓝色羽毛分布面积会比较小,鸟喙灰色,虹膜为深棕色。幼鸟需要14个月以后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
鲁佩氏鹦鹉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刺丛地区、干燥的林地、半干燥的沙漠区、沿河树木繁茂的地区。喜欢栖息在大型树木上,如猴面包树合欢树。一般在海拔1250米以下活动。
生活习性
鲁佩尔氏鹦鹉喜欢聚小群一起沿着水源处的林区活动,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以至多20只左右的小群体活动,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时候,才会聚集一大群一起觅食。平时喜欢栖息于高大的树木,在沙漠地区或是灌木丛活动的时候,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相当难以察觉。大部分被人发现都是它们在飞行或是发出尖声鸣叫的时候;如果受到惊扰,再飞走之前会先发出尖锐的叫声,警告的叫声音频相当高,音量也非常大。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声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天然食物包括水果、嫩芽、种子、花蜜、花朵、浆果与昆虫等等。
分布范围
分布在非洲的西南部,主要在安哥拉与纳米比亚境内。旅鸟:博茨瓦纳。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从2月到5月,也曾经发现在9月繁殖的,但这种情况很少,可能是由于雨季降水量的影响。在树洞中筑巢,会使用啄木鸟的巢穴,巢一般离地面5米以上。通常一对成鸟会持续使用巢穴达两年,产卵前会花很多时间待在巢内,每巢产白色卵3或4枚,雌鸟单独孵化约28天,孵化68天之后幼鸟的羽毛丰满,离开巢。
人工饲养,刚开始饲养时鲁佩尔氏鹦鹉会相当紧张与害羞,对于环境的变动很敏感,但在熟悉环境且有安全感后会显的有活力且活泼,它们是安静的笼养鸟,这是大多数这属的鹦鹉共通的特性,适应期虽较敏感,但熟悉饲主与环境后会十分健壮;它们的喂食、安置、照顾等大多同于一般同属的鹦鹉。繁殖期间亲鸟较敏感,尤其是饲主检查巢箱时,一窝产3-5枚卵,孵化期约26-28天,雌鸟通常在第2枚或第3枚卵生出后才开始孵卵,雏鸟孵出后约在8至9周大时羽毛长成出巢,在12-13周大时开始会独立活动。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没有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种群数量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鲁佩氏鹦鹉图册网址
参考资料
Ruppell's Parrot .World Parrot Trust .
Rueppel's Parrots .Avian Web .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2:54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