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目
硬骨鱼纲下的一个目
鳗鲡目(mán lí mù),Anguilliformes (L. S. Berg, 1943),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鳗鲡总目的一目。种属分布:包括2亚目19科147属约600种。中国有1亚目12科47属110多种。大多数种产于东海南海,仅极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河流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动物学史
本目现生种类无腹鳍。体延长,呈鳗形。有的种类无胸鳍和肩带骨。通常臀鳍基很长。鳃孔小。前颌骨、犁骨和筛骨常愈合成一骨块。由上颌骨组成口缘。具齿。种类繁多,以温、热带海域分布居多。全球有15科141属约791种,我国有14科58属168种。
形态特征
一般无腹鳍,若有时(化石)腹位。体形细长似蛇。鳃孔狭窄。鳍无硬刺或棘;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各鳍均无硬棘。背鳍及臀鳍均长,一般在后部相连续;胸鳍有或无。体无鳞,鳞片退化埋于皮下,如有时为细小圆鳞。鳔若有时具鳔管。脊椎骨数多,可多达260个。
生长繁殖
生殖时远离海岸,常把卵产在深海中。发育中有变态现象,仔鱼带状,称叶状幼体,无色透明,在漂流接近沿岸过程中逐渐变态,有伸长期、收缩期及稚鱼期3个阶段。种类不同,其变态形态与时间各不相同。个别种类营寄生生活。体中等大。但康吉鳗也可长过3,重达65千克。多数种类为次要经济鱼类。化石种类起于上白垩纪。
体延长,圆筒形,无腹鳍,仅化石种类古鳗属(Anguillavus)及尾鳗属(Enchelurus)具腹鳍,腹鳍腹位。背鳍与臀鳍均长,常与尾鳍连在一起;各鳍无棘。鳔有时具鳔管;体被圆鳞或无鳞。无中乌喙骨及后颞骨,上匙骨若有则连于脊柱;前颌骨不分离,多与中筛骨愈合,形成上颌的前缘;无基蝶骨,通常无续骨;脊椎骨数目多,可达260个;具上、下肋骨和肋间骨。自晚白垩世便发现有鳗鲡的化石。
生活习性
主要生长地为温、热带水域。例如鳗鲡(Anguilla japonica),亦称白鳝、青鳝。通常居于淡水中,生殖时洄游到海洋中产卵,产卵后亲鱼即死去,卵受精后发育成透明的柳叶状小鱼,称柳叶鳗,经变态发育为成鱼状,进入淡水中生长,成长至性成熟,复回深海产卵,是为“生于海、死于海、育于河”的一例,这类洄游称为降河性产卵洄游
几乎所有鳗鲡目鱼类都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大部分种类均在太平洋水域(印度、马来半岛、美洲沿岸)。本目一些代表种类也栖息于巴拿马海峡的东岸和西岸,有少数几种鳗鱼进入北方生物带,这些主要是深水性鳗鱼。
本目鱼类在生殖时游离海岸,卵产在很深的水中,产浮性卵,受精卵发育经过变态,仔鱼身体透明呈叶状片,不同种类的变态经过不同的时期,变态后的仔鱼通常游向近岸。
鳗鲡目起源于海鲢目的某些鱼类,如鳗鱼的发育经过变态,与海鲢科、北梭鱼科相似,骨骼构造亦相似。
经济价值
鳗鲡肉味鲜美,为名贵的经济鱼类,现已开发为养殖对象。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体无鳞,吻长而尖,上颌长于下颌,口大,牙大而尖锐。性凶猛,属肉食性鱼。分布于我国各海区,为重要海产食用鱼类。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0 06:0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生长繁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