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中药名。为合鳃科黄鳝属动物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的肉。动物黄鳝,除
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具有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主治虚劳,疳积,阳痿,腰痛,腰膝酸软,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久痢脓血,痔瘘,臁疮。
别名
䱇《山海经》,黄䱇《异苑》,䱇鱼《千金·食治》,鱓鱼《别录》,黄鱓《本草衍义》。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入肝、脾、肾经。
功效
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
虚劳,疳积,阳痿,腰痛,腰膝酸软,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久痢脓血,痔瘘,臁疮。
相关配伍
1、治虚痨咳嗽,黄鳝250g,冬虫夏草3g。煮汤食用。(《常见药用动物》)
2、增气力,熊筋、虎骨、当归、人参等分。为末,酒蒸大鳝鱼,取肉捣烂为丸,每日空腹酒下两许。(《本经逢原》大力丸)
3、治小儿疳积,鳝鱼3条(切碎),香薷10g。炖服。(《常见药用动物》)
4、治肾虚性腰痛,黄鳝250g(切碎),猪肉100g。同蒸熟后食用。(《常见药用动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50g;或捣肉为丸;或研末。
外用:适量,剖片敷贴。
使用注意
虚热及外感病患者慎服;同荆芥食杀人,服何首乌者忌之,时行病后忌之;时病前后,疟、疸、胀满诸病,均大忌。
炮制
采集加工:捕捉黄鳝,可以采用钓捕、网捕、笼捕、干塘捕捉等方法。多鲜食或加工成鱼干、罐头等。夏、秋季捕捉。
形态特征
体细长,呈蛇形,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头圆,吻端尖,唇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颌及腭骨上部有细齿。眼小,为一薄腊所覆盖。两个鼻孔分离较远,后鼻孔在眼前缘的上方,前鼻孔在吻部。左右鳃孔在腹联合为一,呈“V”字形。体无鳞。无胸腹鳍,背、臀鳍退化仅留低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体色微黄或橙黄,全体满布黑色小点,腹部灰白。
生长环境
为底层生活的鱼类,喜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除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相关论述
《本草衍义》:“大者长尺余,其形类蛇,但不能陆行。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岁夏秋沮河水涨,即湖水满溢,冬即复涸。土入于干土下撅得之,每及二三尺,则有往来蝉行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复出。”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