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角腹足蜗牛
一种生活在深海的蜗牛科动物
鳞角腹足蜗牛于2001年被首次发现,发现地点是位于印度洋海面以下两千多米的海底。有两种不同种生活在不同的热液喷口区。在Kairei区(位于西南印度洋脊)生活的是黑色含铁量丰富,带有磁性的蜗牛;在Solitaire区(位于中印度洋脊),这里的蜗牛缺铁,呈白色,没有磁性。
物种学史
鳞角腹足蜗牛(学名:Chrysomallon squamiferum),是一种生活在印度洋深海海底热液喷口附近的软体动物,腹足布满含铁的鳞片,并且拥有不寻常的三层富含铁的壳,第一层为250微米厚的文石层(CaCO3)(文石是一种常见的壳类材料),这层文石结构包裹在另外一层150微米厚的糊状有机层之中,有机层还具有散热的功能,而糊状有机层的外面就是蜗牛的硬薄外层(大约有30微米厚)。美国军方正在针对这种蜗牛的奇特外壳构造开发一种新的军用装甲。
尽管早在十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鳞角腹足蜗牛,但直到2015年,研究者才正式发表了对该物种的生物学描述,并确定其学名为Chrysomallon squamiferum。其中属名“Chrysomallon”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金色毛发”,因为它们螺壳中的二硫化亚铁呈现金色;种名“squamiferum”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长有鳞片的”。
形态特征
鳞角腹足蜗牛的头部长有两根光滑的、逐渐变细的触角。它们没有眼睛,也没有特化的交接器。它们的腹足呈红色,体积较大,无法完全缩回螺壳。此外,它们也不像其他蜗牛和蛞蝓一样具有上足腺(Suprapedal gland),也没有上足触手。
鳞角腹足蜗牛的壳主要为铁的硫化物,是有磁性的,这些金属主要来自地底喷泉,透过地底喷出的丰富矿产资源造就了鳞角腹足蜗牛一身完善的钢甲装设备,他们坚硬的外壳可以防御天敌,如果有掠食者敢伸出魔爪……你可以把一块铁放到嘴中用力咬下去,大概就可以知道这些猎食者的下场了。
分布范围
鳞角腹足蜗牛是深海底栖动物,仅分布于印度洋深海脊的热液喷口,范围约12~300km2。2015年chen等人在毛里求斯发现的3个位置,即活跃的黑烟区和海平面以下2400m至2800m深度处的扩散流位置,即Longqi, Kairei和Solitaire喷口区。
Longqi与Kairei和Solitaire亚群之间的差异主要与当地环境条件有关,尤其是铁的浓度。
种群现状
受能源生产和深海采矿威胁,栖息地遭破坏,成年个体数量持续下降。
保护级别
2018年3月1日被IUCN列入红色名录——濒危(EN)。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9:35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