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腹啄木鸟(学名:Picus squamatus)为
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
鸟类。在
中国大陆,分布于
西藏等地。
概况
鳞腹啄木鸟(学名:Picus squamatus)为
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印度。
编号:2470
拉丁目名:PICIFORMES
中文目名:鴷形目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
拉丁科名:Picidae
中文属名:绿啄木鸟属
拉丁属名:Picus
拉丁种名:squamatus
定名人:Vigors
年代:1831
中文名:鳞腹啄木鸟
ogenus:Picus
原始文献:Proc. Zool. Soc. London (1930): 8
模式产地:India
英文名称:Scaly-bellied Green Woodpecker
国内分布:
资料来源: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亚种
鳞腹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Picus squamatus squama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形态特征
体长约22cm,重约70g。雄鸟枕部红色,雌鸟黑色。嘴强直如凿,黑灰色。前额、眼先、面颊(含耳羽)微白色,但耳羽沾有棕褐色。头及上体概为黑色,肩和腰羽微具白端。双翅的飞羽黑色,但内外两[甲羽]均缀以
椭圆形或半圆形白斑,唯初级飞羽尖端内[甲羽]无白斑。大、中覆羽及腋羽纯白色,翅下覆羽微缀褐斑。
其他覆羽概为黑色。尾羽的羽干坚硬如棘,中央2对尾羽全黑,次1对也黑,但羽基有白色,尖端棕白或污黄并缀以暗褐斑点,外侧2对近基部具宽阔黑斑,基部内翻亦有白色,端部内外[甲羽]上缀以不规则的暗褐斑点。下体自颊至腹均渲染以淡棕色,两胁较淡白,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均呈红色。脚短,有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均有锐利的钩爪。
本科鸟类头亦大,但颈较长,嘴强硬而直,呈凿形,鼻孔裸露;尾羽羽干大都硬挺且尖,尾羽12片,初级飞羽9片。头骨为蜥腭型,锄骨被一些成对的骨片所代替,颌腭骨细小远离两侧,胸骨后端每侧有2切刻,胸骨柄分叉。腿肌肉缺栖肌和副股尾肌;角舌骨延成环带状,两侧自咽喉绕过枕部至上嘴基。
生活习性
大多数种类有特化
结构及功能,探寻树皮下的昆虫,通常用喙钻洞。有的种类也吃坚果、
果实和树的汁液。少数种食地上的蚁类和蛴螬。
多数啄木鸟为留鸟,少数种类有迁徙的习性。大多数啄木鸟终生都在树林中度过,在树干上
螺旋式地攀缘搜寻昆虫;只有少数在地上觅食的种类能像雀形目鸟类一样栖息在横枝上。多数啄木鸟以
昆虫为食,但有些种类食果实。
吸汁啄木鸟一般在一定季节内吸食某些树的汁液。
春天,占据各自领域的雄啄木鸟大声鸣叫,并常常啄击空洞的树干,偶尔还敲击金属,从而增加声响,但在其他季节啄木鸟通常无声。啄木鸟多无社群性,往往独栖或成双活动。不同种的啄木鸟形体大小差别很大,从十几厘米到四十多厘米不等。
如绒啄木鸟长约15厘米,
北美黑啄木鸟长约47厘米。啄木鸟能够在树干和树枝间以惊人的速度
敏捷地跳跃。它们能够牢牢地站立在垂直的树干上,这与它们足的结构有关。啄木鸟的足上有两个足趾朝前,一个朝向一侧,一个朝后,趾尖有锋利的爪子。啄木鸟的尾部羽毛坚硬,可以支在树干上,为身体提供额外的支撑。它们通常用喙飞快地在树干上敲击,以寻找隐藏在树皮内的昆虫,确定之后,它们坚硬的喙能够飞速在树皮上啄出一个深深的小洞并闪电般伸出长长的舌头捕捉到昆虫。
栖于山区或平原林间,攀树钩食蛀虫,如
天牛幼虫、蠹蛾、
吉丁虫、透翅蛾、小蠹虫等。营巢于树洞中。为消灭害虫,保护农、林的益鸟。
雄鸟在求爱时,会用自己坚硬的嘴在空心树干上有节奏地敲打,发出清脆的“笃笃”声,像是拍发电报,迫不及待地向雌鸟倾诉爱的心声。
种群分布
在
中国大陆,分布于
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