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鲀科,Balistidae,鲀形目的1科,有11属约40种,通称
鳞鲀,是鲀形目中体色最光彩夺目的一群。
鳞鲀科(Balistidae):鲀形目的1科,有11属约40种,通称鳞鲀。体侧扁,长椭圆形或菱形。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小,端位。上下颌每侧常各有1~2行楔状牙齿。
背鳍2个,第一背鳍3
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其余2鳍棘短小;第二背鳍及
臀鳍相似,基底均较长。左右
腹鳍合成一短棘,附在腰带骨的末端,短棘与
肛门间常有膜状皮膜。体被中大或小形粗板状厚鳞,不相互覆盖。无气囊。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区,为浅海鱼类。
鳞鲀体色美丽。
肉食性,以
甲壳类、贝类等为食,利用其楔状的牙齿可凿穿牡蛎和其他贝类的坚壳而食其肉。背鳍鳍棘与支鳍骨摩擦能发声。中国产11属18种,分布于南海,少数见于
台湾海峡。常见的如
宽尾鳞鲀、圆斑拟鳞鲀、
波纹钩鳞鲀、
卵圆疣鳞鲀。鳞鲀肉肥厚,较粗硬,有些种类(如
圆斑拟鳞鲀)有毒,不宜食用。
鳞鲀是鲀形目中体色最光彩夺目的一群,它们具有像盔甲一样厚的体表,眼睛的位置高,长长的吻配上一张小口,样子既滑稽又可爱。
鳞鲀背鳍的第一硬棘很粗壮,第二硬棘则具有类似扳机安全扣的功能,因此它的英文俗名为“扳机鲀”。这类鱼又有个别称叫“皮剥鲀”,台语则称“剥皮仔”,那是因为它的皮特别厚,鳞片紧贴皮上,很难刮除,如果想吃它,只能连皮带鳞片一起剥下。鳞鲀遍布于各大洋,多属珊瑚礁的底栖习性。而别称“
小丑炮弹”的
花斑拟鳞鲀则是体色最抢眼的鳞鲀,也是最受欢迎的观赏鱼之一。
由于鳞鲀科鱼类的牙齿都非常坚硬,所以不论是虾、蟹、贝类、
海鞘、珊瑚、
藻类或鱼,它一样都不会放过。吃海胆的时候,还会用吻部把海胆翻面,从没有长棘保护的腹部来下手。因此在水族缸里饲养时,要慎选一起混养的
无脊椎动物或鱼种。此外,鼓气
鳞鲀、拟鳞鲀在珊瑚礁间的沙底觅食时,还会先吸水,再用力喷出,翻出埋在其中的小生物予以捕食。
鳞鲀是珊瑚礁区的日行性鱼类,通常都单独行动。由于皮特别厚,天敌数量少,不但不需靠
拟态或伪装的功夫来保护自己,相反的,它还多半体色鲜艳,到处招摇,只靠它第二
背鳍和
臀鳍鳍条的波动,慢条斯理的在海里游来游去。只有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才会迅速躲入礁洞中,当下若无适当的洞穴可供避难,就只好快速摆动它的尾鳍溜之大吉。
“扳机”是
指枪枝上控制子弹发射的装置,通常在射击以前,必须先把保险闩拉开,然后才能扣动扳机射击。
鳞鲀背鳍上的“扳机”,作用不在攻击,而是在防御敌人。而鳞鲀的“扳机”则是指第一背鳍上第一硬棘后下方的一道“V”形沟槽,正好和后面较短、也是V形的第二根鳍棘相契合。当它遭遇危险的时候,第二根
鳍棘会竖立起来,顶住第一鳍棘的基部,使第一根硬棘直立。一旦鳞鲀受到惊吓,就会立刻扣动“扳机”装置,使第一根鳍棘竖立,同时
腹鳍上短且钝的硬棘也会向下方撑直,达到御敌的功能。如果它躲入洞中,也能藉此让身体牢牢地卡在洞里,而不会被拖出来,想吃它的掠食者只好无奈的离去。
鳞鲀产的是沉性卵,产卵时会先在沙地上挖一个钵形浅坑,再把卵产在中央。繁殖期的鳞鲀亲鱼具有强烈的领域性,会有护卵的行为,雄鱼会主动驱离任何入侵者,较大个体甚至会冲上来攻击潜水的人。
因为体色鲜艳、模样可爱,
鳞鲀常被大量捕捞作观赏鱼或
食用鱼,加上其栖地珊瑚礁日渐衰败,所以它们在海里的种类和数量已越来越少,而俗称“
小丑炮弹”的花拟斑鳞鲀,几乎要绝迹了!连带造成的结果是,它们的食物──海胆数量增加,而海胆大多吃底栖海藻,这对与
海藻争空间的珊瑚本应有利,但人类又大量采食海胆,吃它的生殖腺,以致于海藻大量繁生,间接又抑制了珊瑚的生长,而珊瑚礁的衰败使珊瑚礁鱼类跟着遭殃,如鳞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