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作为人类的朋友,早在三千年前,先民已经在《
诗经》里多次歌咏过它们了。鸟与文学的结缘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书《鸟与文学》著者为我国已故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作。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杜鹃、画眉、鹤、孔雀、鸳鸯、翡翠、燕子、大雁等数十种鸟类的名称、种类、习性、形体、饲养以及各种文学、历史与神话传说,熔文学、科学与历史知识于一炉,资料丰富,叙述动人,对于增加人们知识,陶冶性情,休闲娱乐均大有裨益。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编辑室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福建省科协顾问、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1988年7月3日,这位勤奋笔耕、默默奉献近70载的老科普作家与世长辞,享年87岁。
贾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多年笔耕不止。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形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科学与文学的联姻。他的科普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以绚丽多彩的自然界为描述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用生动的独具风格的科学小品体裁,向读者描绘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中的种种珍闻趣事。
贾祖璋在清王朝度过了少年时代,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明所致。因此,自从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22岁起开始科普创作,28岁出版第一本科普读物。从1931年《鸟与文学》问世到临终前出版的《花与文学》为止,贾祖璋先生60年间一共创作、翻译近300万字作品。他的作品总是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许多篇章成为范文精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当今中国的读书人没有几个没研读过贾祖璋的作品的。他的《劳动创造了人》是建国初期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必读书籍之一。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均被选入高中和初中课本。
1934年《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贾祖璋与周建人、顾正均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稿。同时,为开明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为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做了大量的拓荒工作。也就是从此他走上了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的艰辛道路。
《鸟与文学》是科普大家贾祖璋先生的代表作,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均被选入高中和初中课本。他的作品的特点在于他既以绚烂多彩的自然界纷繁的生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花鸟虫鱼瑰丽多彩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史,以及生物世界种种珍闻趣事,又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做到情与景、抒情与形象、诗情与画意的有机结合,绘出一幅幅有声的画,咏出一首首无韵的诗,唱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歌。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古诗文是贾祖璋科学小品最显著的创作风格。《鸟与文学》,实际上是运用现代生物学知识整理我国古籍中有关鸟类记载的集纳。作者将历来与鸟类有关的诗词、故事、神话、言论一一搜录,对燕、黄鸟、画眉、杜鹃、鸥、鸳鸯等各种鸟儿的名称、种类、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展示了“鸟文化”、“鸟文学”的斑斓图景。这样的文章,今后怕是无人能为了……
“自从春风吹醒了芳草以后:依依的杨柳垂枝的点点银色芽苞中,抽放着浅黄嫩绿的新叶”;“在这红桃绿柳的中间,我们更容易发现一种呢喃软语,轻扬梭穿的鸟类,那就是燕子。”……谁想得到,贾祖璋先生当年写的科普读物《鸟与文学》,竟是以这些美丽的诗句作开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