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calls and songs of birds)是指绝大多数鸟类能发出各种的大小和快慢节奏的鸣叫。
定义
鸟鸣(calls and songs of birds)是指绝大多数鸟类能发出各种的音调和节奏的鸣叫。鸵鸟、兀鹫的鸣管很简单,鹑鸡具有完整的鸣管,但缺乏管膜的鸣肌,所以还不能调节鸣声;亚鸣禽有2~3对鸣肌,鸣禽有4~5对鸣肌,使鸣管中的半月形鸣膜回旋,发出千差万别的鸣声。各种鸟类都有独特的鸣声,而在同种鸟类的雌雄之间,成鸟与幼鸟之间,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之间,鸣叫声也各不相同。
类型
鸟类的鸣叫主要有鸣啭和叙鸣两种类型。
鸣啭
由性激素控制,是繁殖期的一种求偶行为。例如:四声杜鹃在树林中连声鸣啼,通宵达旦;短翅树莺在树枝上昂首高鸣,经久不息;锈脸钩嘴鹛、扇尾莺两性对唱,音韵悦耳。鸣啭基本上是雄鸟的功能,但有些雌鸟孵化时也不停地鸣啭。
叙鸣
为鸟类日常的叫声。依传递信息的要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又可分为呼唤声、警戒声、惊恐声、寻群声等,与取食、集群、迁徙,对捕食者的反应有关。例如雉类的群体分开时,常用特殊的集合的鸣叫;晚成性雏鸟在饥饿时发出一种明显的鸣声,在温饱时发出柔和的音调;红嘴相思鸟的鸣声与画眉相似,婉转悦耳,呼唤声象柳莺,警戒声象山雀,短促猛烈。
许多鸟类还可以效仿其他动物的叫声,甚至人类的简单语言。中国约有33种效鸣的鸟类,如百灵、画眉、白头鹎、沼泽山雀、蓝点颏、红点颏、八哥、鹩哥、鹦鹉等。效鸣的鸟类对于学来的人类简单语言并不理解,仅仅表明它们具有较高的发声和学习能力。
研究
人们很早就研究鸟的鸣叫。中国人记录鸣叫的最简单方法是用汉语拼音模仿,如红尾伯劳的鸣叫为“ga-ga-”或“zhiga-zhiga-zhiga-”。中国古代采用谐音拟声法,如把家燕的鸣叫声记为“不吃你米,不吃你粞”,把白头鹎的鸣叫声记为“九斤八两”,把四声杜鹃的鸣叫声记为“割麦插禾”。但这些都比较主观,不很准确,也不科学,无法量化。现代技术则采用示波器,收录鸟的鸣叫产生的
机械波后进行分析。
神经官能症
科学家认为,从遗传学角度看,人跟鸟类发出的声音有某种关系。从古至今,这种大自然的歌声让人愉悦。当我们置身于鸟语之中,全身变得顺畅舒适。人体的每个器官,包括胃在内,都有自己对音乐的共振波长。当波长相符时,器官就开始积极工作,这样就改善了人体的生命活力。
各种鸟的叫声各不相同:有些起镇静作用,有些则相反——刺激情绪,还有些则让人睡得香甜。例如,夜莺的叫声抑扬婉转,有时响亮,有时微弱,柔软和激烈的泛音相互交替,给人以激励和乐观,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治疗抑郁症和神经官能症,缓解头痛,促进全身器官正常工作。而莺的叫声对人体健康也有类似的作用。
蝗莺总是重复一种曲调,对神经系统起镇静作用,还降低血压、缓解血管痉挛、有益心脏。如果你过于兴奋、血压上升、心跳过速、失眠,那么,到附近的树林里走一走,晚上就更好,听听善于歌唱的鸫的叫声。
金丝雀、黄鹀、苍头燕雀那均匀的叫声能治疗心律不齐。黄雀和红额金翅雀洪亮、精力充沛的叫声能治疗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变态症,促进全身的器官活动。红胸鸲发出的变化的声音能缓解头痛、心痛和关节痛,排解肝、胃和血管的痉挛,其晚上的叫声还能让人美美睡上一觉。
鸟类的叫声有如此的力量,但要真正听到它们还要费点劲。特别是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去树林听鸟叫更加困难。不过,我们可以把鸟声录制下来,特别是把适合卧床病人恢复体力和适合行动不便老人的鸟声录制下来。
另一个办法是把鸟养在笼子里,让小医生就在自己身边。那么,怎么才能在你想听时就让鸟唱呢?最简单的,把厨房或卫生间的水龙头打开,涓涓细流淙淙声,鸟开始时是仔细地听,然后就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