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简称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lus paragallinarum,简称Hpg)又称(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引起、发生在鸡身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病鸡打喷嚏、鼻分泌物、有泪液、结膜炎、面部及周围肿胀或水肿。
病害学史
1920年,鸡传染性鼻炎首次被报道。
1931年,成功分离病原,并根据凝集试验将Hpg分为A、B、C三个血清型。
中国从1980年起就有许多疑似该病的病例出现,1987年在北京首次分离到细菌。
病原特征
在初分离时为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两极染色,不形成
芽孢无荚膜和鞭毛,不能运动。24小时的培养物,
菌体为杆状或球杆状,并有成丝的倾向。培养48~60小时后发生退化,出现碎片和不规则的形态此时将其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可恢复典型的杆状或球杆状。
副鸡沙门氏菌的革兰氏染色
为害症状
图:29日龄肉鸡与副鸡嗜血杆菌感染相关的耳炎和脑膜脑炎的的临床症状:A.严重的斜颈;B.外耳,耳廓羽毛上积聚干燥的黄褐色干酪样渗出物(箭头);C.切除颅骨后,小脑上可见脑水肿和瘀点状出血(星号),由于坏死渗出物的积累,颅骨的对称性变色也存在(箭头);D.头部的纵向截面。颅骨内坏死渗出物的局部积聚(箭头)
流行情况
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发。病鸡及带菌鸡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可成为传染源,不同品种、日龄的鸡均易感,其中以青年鸡以上最易感、病死率高,是重点防范对象,雏鸡则稍有抵抗力,老龄鸡感染较为严重,鸡日龄越大,越易感染,肉鸡鲜有发病报道,流行地区,雏鸡感染日龄越来越低,肉鸡也有发病案例。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指的是病鸡的鼻腔出现了炎症,也出现了鼻腔黏膜充血的情况,在黏膜表面还会积聚大量的黏液。病鸡的皮下组织出现了水肿的情况,在切开病鸡脸部肿胀的部位时,就会发现一种黄色干酪样的物体。将病鸡的气管切开之后,会发现病鸡的咽部出血是比较严重的,气管内部存在很多的炎性黏液,黏液会堵塞住病鸡咽喉部。病鸡随着病情的加重,传染性鼻炎会演变为气囊炎甚至是肺炎,造成病鸡的死亡。病鸡肺部的淤血增多,腹部气囊明显增厚。对于患病时间较长的病鸡来说,在病鸡的眶下窦和皇窦处发现部分黄色干酪样的物质,时间长了就会使得病鸡眼球向外突出,甚至会造成病鸡失明。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
平板凝集试验:取血清和菌液各一滴置于玻片上混匀,轻轻摇动玻片,3分钟以内出现凝集者判为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血清5倍开始,按倍比稀释(各管0.25毫升)。各梯度血清加等量菌液,充分混合后,37℃放置2小时,然后5℃静置16~18小时。以50%凝集以上的最高终未稀释倍数作为凝集价,凝集价在10以上为阳性。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加强日常管理,提高鸡群体质
鸡传染性鼻炎的发病大多数是有诱发因素的,如环境因素中的突然降温、鸡舍通风不良等。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诱因发生对预防传染性鼻炎很重要。生产中要及时清扫鸡舍内外的粪便、羽毛及其他异物,并对鸡舍周围空闲的鸡舍彻底清扫和清理,用3%
氢氧化钠溶液、2%次
氯酸钠、0.3%
过氧乙酸等轮换对鸡舍进行消毒,并用0.3%
过氧乙酸、百毒杀等带鸡喷雾消毒。同时,饲养中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和干净充足的饮水,控制好饲养密度,保持鸡舍的干燥卫生,加强保暖和通风,减少舍内有害气体对鸡群的影响,同时严格管理外来人员出入场区,并对出入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注重环境控制,通过降低饲养密度,改善鸡舍环境,注意通风和保温,必要时可在舍内加温,也要保持通风,定期排气,降低氨气浓度,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采用优质全价饲料减少应激因素,满足鸡生长综合要求,能够激发和提高鸡群生产性能和体质。
免疫接种
疫区可以采用疫苗免疫接种来预防,中国常用的是含A、C两个血清型的疫苗。一般接种疫苗后2周开始出现免疫力,5周左右免疫水平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1次免疫的保护期为4个月左右,加强免疫,可获得更长的免疫保护期。中国国产油乳剂灭活苗一般采用5周龄首免肌肉或皮下注射0.3毫升,15周龄加强免疫,肌肉或皮下注射0.5毫升。注意事项:鸡传染性鼻炎疫苗需要2次免疫,保护率在85%左右,疫苗的保护率与鸡群的管理水平、应激和环境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该疫苗只适合健康鸡,鸡群注射疫苗后如有不良反应,可在免疫前后添加多种维生素和抗菌素,以降低应激反应;发病初期在使用药物防治的同时接种灭活苗,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复发率。
实施良好的生物安全和卫生消毒措施
养殖场户管理粗放,生物安全水平低,发病风险大,防控难度高,追本溯源,从建立养殖场的时候起,就应当考虑养殖场整体规划,从选址、布局等方面逐步规范实施,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7号的要求去进行科学的选址规划和布局进行建设,建立并完善养殖制度,按照养殖技术规范进行饲养管理,按照养殖场制度严格执行并记录养殖档案,按照动物防疫要求组织生产,按照市场化思维去组织经营。日常管理中注重细节,实施动物防疫风险评估,从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人手,制定科学严格的消毒和管理措施,加强日常消毒,严格控制和切断该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合理调整饲养密度。
鸡传染性鼻炎感染后耐过的康复鸡常成为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及时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的带菌鸡,对发病场(舍)应采取隔离、消毒等管控措施。病死鸡严禁乱扔或饲喂犬等食肉动物,必须及时收集,送往指定地点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彻底消灭病源。
治疗措施
该病病原对许多抗菌药物均敏感,如磺胺嘧啶、磺胺异恶唑、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壮观霉素、利高霉素、环丙沙星、蕙诺沙星等,但停药后容易复发,且不能消灭带菌状态。
磺胺类药物一般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养殖户多数认为这类药物影响鸡群产蛋或怕引起药物中毒。如在发病初期,合理地用药,则有助于迅速控制病情,减少继发感染机会,同时可起到缩短病程,加快鸡群康复的作用。同时使用这类药物的时候,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小苏打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影响。另外,在治疗中注意控制用药时间,一般一个疗程不超过5天。
患病鸡因采食量下降所致的营养不足,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维生素和电解质添加剂,有助于病鸡的康复。病鸡群待鸡消毒时应选用几种消毒剂交叉使用。选用敏感药物连续投药5天,停药3天,继续投药5天,能有效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个别成年病鸡每只可肌肉注射链霉素15~20万单位进行治疗。连用3天,效果明显。
中草药防治以解表化痰、疏风散热、通鼻开窍为治疗原则。比如方剂辛夷散:辛夷150克、苍耳、白芷、薄荷各70克,郁金、沙参、知母、黄柏各90克,白矶、甘草各60克,水煎后让鸡自由饮用,或粉碎均匀,拌料喂鸡,每日每只1~2克,连用5~7天。或选用白芷、益母草、乌梅防风、诃子、泽泻、猪苓各100克,黄芩、半夏、生姜、甘草、桔梗、辛夷、葶苈子各80 克,混匀粉碎,拌料饲喂,每日每只鸡1~2克,连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