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油黄”是瓷器釉色名的一种,是古董界对
清代瓷器一种黄色釉的称呼,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低温铁黄釉瓷器始于明初,永乐时即有
黄釉绿彩品种。黄釉烧昨最好的是明代弘治一朝,黄色如鸡油一般妖艳,习称为“娇黄”。其釉面匀净,呈色稳定。
娇黄釉成化时已烧制成功,并有少量传世完整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过成化黄釉碎片,外底面常见烧成后加刻的“甜”字。清代黄釉都为皇家控制。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金黄是至尊之色,“黄”与“皇”同音,明清两代黄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明代私造黄釉者要杀头。清代规定里外黄釉为
皇贵妃用,黄地绿龙为贵妃用,以下
嫔妃、贵人则不许用黄釉瓷器,只准用绿釉紫龙器和绿釉红龙器。
唐英于
乾隆时曾奏明皇帝将破损的黄
釉器也押运京城,以防技术外传,由此可知
黄釉的身价之高。康熙时开始大量生产,以防宣德和弘治时的为多,且书“
大明宣德年制”和“
大明弘治年制”款。康熙黄釉多书“
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有青花款,也有黑
酱色釉上款。康熙黄釉追求弘治娇黄效果,但呈色较弘治偏深。
雍正、乾隆以下各朝,
黄釉碗、盘一直不断生产。清代另有
米黄釉一种,也是低温铁黄釉,其
米黄色十分淡雅,偏银白色。有些品种还在米黄釉上以
金彩、白彩或五彩装饰,此品种传世不多,多有官款。清道光时盛行仿
竹雕的黄釉器,多为笔筒,釉面无光,
底款均为
阳文刻款,有官款,也有工匠款。现代新仿有两种:一是尺寸比例均为新创,只是仿其效果;二是比照真物仿制,尺寸、比例、款识都一样,后者须仔细辨认作旧痕迹。康熙晚期
珐琅彩创烧后,国外以锑为着色剂的低温
黄釉也传入中国。锑黄釉呈色似
柠檬黄,黄色淡雅柔和。此品种十分稀少,均为官窑生产。
于公元1488年,
宪宗的第
三个儿子朱佑樘18岁继位,年号弘治,在位18年,在位期间瓷器的发展让人侧目。
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
成弘”不分之说,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
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出现兽耳瓶、
葫芦瓶等新器,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
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
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
颜色釉品种。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是一种以
氧化铁为
着色剂,以
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多有烧造,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生产的低温
黄釉瓷器则为瓷胎上挂釉,明代最早烧造的黄釉瓷器是宣德朝,宣德黄釉施釉厚,因而有橘皮纹状,到弘治时低温黄釉的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黄釉颜色较宣德、成化时鲜亮、娇嫩,如
鸡油色。故又有“鸡油黄”、“娇黄”之称。因制作工艺是用浇釉法
烧成,又名“浇黄”。弘治黄釉多施于盘、碗上,圈足较宣德、成化矮,并且向底 器收,
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
火石红,另外盘、碗底心多呈不规则的凹陷状,据
冯先铭先生考证,弘治黄釉与后世仿品还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弘治黄釉六字款“治”字的
三点水旁明显低于“台”字。
瓷器发展到了明中期,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单色釉的各种难关已被攻克,预示着瓷器生产最辉煌阶段的来临,特别是
永乐甜白和弘治黄釉的烧造成功,极大丰富了瓷器的美学语言,拓展了多层次的审美途径,当
身心疲惫之时,能捧起永乐白、弘治黄 , 视觉上定会突地着了魔一般,久久凝视,赏心悦目,俗念顿收,令人“忘乎所以、美若神仙、不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