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头鬼伞(学名:Coprinus comatus)是鬼伞科、鬼伞属
真菌。子实体较大;菌盖不完全展开,直径3-6厘米,高6-11厘米,人工栽培时最大可达25厘米,圆筒形至钟形,表皮淡土黄色,易裂成羽毛状鳞片;菌肉、菌褶白色,开伞后菌肉与菌褶起自溶成墨汁状液体;菌柄长7-25厘米,直径1-4厘米,白色,光滑,向下渐粗,呈鸡腿状;菌环白色,膜质,易消失;孢子(12-19)微米×(7.5-11)微米,黑色,光滑,椭圆形。
真菌学史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已开始毛头鬼伞的栽培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引起重视。Manachere(1971,1974年),Manachere和Robeff(1972年)的研究,对推动毛头鬼伞在欧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荷兰的Vanndrager(1975年)在霍斯特用双孢蘑菇堆肥栽培,发现二者对环境条件和工艺条件均有相似之处;Steineck(1975年)在果园的荫蔽地用牛粪和木屑混合料栽培,也同样获得成功;德国的Lelley(1983年)对欧洲所采用发酵料栽培法有以下评价:“菇场(指双孢蘑菇种植场)不需要改变任何技术和菇房结构就可以栽培毛头鬼伞,从经济观点来看,这样就可以克服菇场栽培双孢蘑菇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提高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毛头鬼伞的商业化栽培在北美,欧洲和日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德国,捷克和荷兰,都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德国的Disskau和Lss Miz是两家大型菇场,生产的毛头鬼伞全部用于鲜销和制罐,市场潜力很大。
据《茅亭客话》等书的记载,大约在公元11世纪,中国山东、准北地区就有人用原始的方法栽培“蘑菇蕈”。这种蘑菇蕈就是毛头鬼伞,陈士瑜(1999年)《古今菌事》曾谈及当时的栽培方法。中国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吴淑珍(1985年),罗星野等(1991年)曾先后用分离野生菌株进行人工栽培,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实用性生产阶段,在山西、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地都有不尚程度的发展。
形态特征
子实体:担子果具中生柄,通常多个群生,新鲜时肉质,无嗅无味,干后碎质;菌盖幼时圆柱形、长卵形,成熟时钟形,直径可达6厘米,中部厚可达15毫米;菌盖表面新鲜时灰白色至浅褐色,被灰白色鳞片;鳞片平伏或反卷;菌盖表面干后变为灰色至浅黄褐色,具沟纹,粗糙;边缘波状,常开裂;菌褶表面新鲜时灰色、灰黑色,子实体开伞后菌褶融化为墨汁状液体,千后变为黑色;菌褶密,不等长,脆质或变为粉末状;菌肉新鲜时白色,肉质,无环带,干后软木栓质,厚可达4毫米;菌柄圆柱形,纤维质,下部具一灰白色菌环,长可达20厘米,直径可达20毫米。
菌丝:结构菌丝隔膜无锁状联合;菌丝IKI-,CB-;菌丝组织在氢氧化钾试剂中无变化。
菌肉:菌肉菌丝无色,薄壁至略厚壁,中度分枝,弯曲,有些菌丝膨胀,紧密交织排列,直径通常为4-9微米,膨胀菌丝直径可达25微米。
菌褶:菌髓菌丝无色,薄壁,少分枝,频繁分隔,略弯曲,规则至疏松交织排列,直径为3.5-8微米;有些菌丝膨胀,直径可达20微米;子实层中无囊状体;担子宽棍棒状,具4小梗并在基部具一简单分隔,大小为(18-23)微米×(10-15)微米。
孢子:
担孢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深褐色,厚壁,顶部具萌发孔,光滑,IKI-,CB-,大小为(11-)12-16(-17)微米×7-8.8(-9)微米,平均长L=14.36微米,平均宽W=7.93微米,长宽比Q=1.81(n=30/1)。
生长环境
春至秋季,生于阔叶林中的草地、田野、林缘、道旁、公园等处,甚至雨季在茅草屋顶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范围
毛头鬼伞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食用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
栽培技术
母种培养基:麦麸100克,糖20克,磷酸二氢钾1.5克,硫酸镁1克,琼脂20克,水100毫升。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料配方相同:①木屑77%,麦麸20%,石膏、糖、石灰各1%;②棉籽壳89%,麦麸8%,石膏、糖、石灰各1%。含水量60-65%,pH值7-7.5。制作的方法按一般食用菌种常规生产方法进行。
毛头鬼伞菌种培养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0℃。栽培方式可用熟料袋栽,栽培袋装料后,应及时灭菌(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均可),待冷后即可接入原种,置22-25℃培养室内培养,一般35-40天即可发满,但需注意,在培养过程中应及时检查,以防菌袋的自发温度引起烧菌。菌种发满可将温度降至20℃以下堆放。
根据毛头鬼伞子实体生长对光、热、水、气的需要,低温季节出菇场地应选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便于管理的地方,热天宜选择荫凉宜搭简易棚架遮荫的地方为好,将发好菌的栽培塑料袋脱袋排放,每袋之间留出空隙,以免出菇时密度太高影响菇质,排放后即可覆土,覆土的含水量约25-30%,覆土厚度为3-5厘米,土粒大小1厘米(直径)左右,覆土后,上盖地膜保湿,以利出菇。
子实体尚未开伞前就要采收,因开伞后,子实体会放出黑色孢子而产生自溶现象,而失去商品价值。
主要价值
食用:毛头鬼伞可食用,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鸡腿蘑干品中含蛋白质25.4克,脂肪3.3克,总糖58.8克(其中无氮浸出物51.5克,内含丰富的鸡腿蘑多糖和低聚糖,食物纤维7.3克),灰分物质12.5克,热能值346千卡。其蛋白质中含有20种氨基酸,较其它菇类氨基酸含量高,味道鲜浓,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全部具备,尤其是赖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十分丰富,对亚健康、体弱或病后康复人群十分有益。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钾、钙、镁、磷等矿质元素和锌、铁、硒、锰等微量元素,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的健康食品。已被定为符合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
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具有集“天然、营养、保健”三种功能为一体的16种珍稀食用菌之一。(注:毛头鬼伞老熟时菌盖完全开伞,菌褶变黑,随后菌盖变软自溶液化,成为墨汁状液体,不能食用)
经济:毛头鬼伞是人工开发的具有商业潜力的珍稀食用菌之一。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报道,2014年,中国毛头鬼伞年产量约42.5万吨,在食用菌的年产量中排名第十。
药用:毛头鬼伞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具有益脾胃、助消化、清心安神、宁智利肺、降血糖血压和血脂、抗肿瘤等功效,常食可以增进食欲、化滞通便、治疗痔疮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毛头鬼伞
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质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长期食用具有调节体内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并能调节血脂,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另据《中国药用真菌图鉴》记载,毛头鬼伞的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0%,可以明显延长S-180腹水瘤小鼠的存活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毛头鬼伞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