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水桥,位于中国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阁山镇,閤皂山八景之一。
建设历程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鸣水桥建成。据《閤卓山·八景记》载:“閤水源出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石拱桥,系宋政和间所建,曰‘鸣水桥’。桥上有亭翼然,木石相构,清静雅致,状如斋室,曰‘鸣水台’,为宋代开禧孙方丈所建。”
宋开禧年间,鸣水桥建亭。
清初,鸣水亭被焚毁。
1934年,閤皂山住持欧阳明性重建一亭。
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
1979年冬季至1980年春季,清江县人民政府于对鸣水桥按原貌进行整修,并采取了迁公路保护古桥的措施。
桥梁位置
鸣水桥位于中国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市区东南34千米处的阁山镇閤皂山凌云峰峡山口悬崖之上,京九铁路、105国道可达。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鸣水桥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石砌单拱,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块条石,桥面用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孔内侧镌刻楷书铭文,桥上两侧设石栏杆,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地袱均为素面。
设计参数
鸣水桥桥高2.5米,长7.3米,宽6.8米,内空宽2.6米,纵向并列砌17道拱券,每道拱圈又由七块长60、宽45、厚50厘米、重约六百余斤的拱石砌成弧形桥拱,置于高94公分的桥台之上,联为单瓮。
文化特色
鸣水桥因桥畔景物秀美,且闻飞瀑之声,故桥名“鸣水”。
后人曾书写“鸣扬万壑,水击千崖”对联以壮鸣水桥势,再作“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对联以写其景。元代临川人何中有诗云:“两山扼峡,几丈落寒水,蜀滩春潮壮,吴江起夜潮。”另有元代诗人作:“兹幸有亭台,绿荫极清美,靠靠林生香,郁郁山光委。”
历代名人
朱熹、
文天祥、
何中、
吴澄、
解缙等先后到鸣水桥游览题咏。
鸣水桥洞壁两侧刻有楷书大字:东侧有“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侧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
1957年7月1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鸣水桥和一天门”为第一批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鸣水桥被重新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鸣水桥被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樟树市人民政府为鸣水桥注册商标。
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函告江西省文化厅,《鸣水桥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
建设成果
鸣水桥采用的是类似赵州桥的“纵向并列砌圈法”,在拱圈之间安放“腰铁”的技法,使十七道拱圈连成一个坚整体。为了提高拱圈抗压程度,拱石之间接触面均谐有细密斜纹,拱石间用白灰御筑,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结合。
价值意义
鸣水桥在构造上保存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是研究宋代石构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文化遗产在江西普及读本》评)
它(鸣水桥)不仅是宋代名胜古迹,也是古代建筑的宝贵遗产。(《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 评)
鸣水桥建筑规模虽不算大,但依山筑桥,甚为得体;桥身精工细琢,结构严谨;桥上亭台雅致,桥亭合一;四周景色,更有其独特之处。(《江西历史文物》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