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峨眉电影制片厂、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上海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历史题材电影,由
谢晋执导,
鲍国安主演,于1997年6月9日在中国上映。
清道光年间,英国的鸦片贸易给大清帝国造成严重威胁,道光皇帝(
苏民饰)被迫下诏,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
鲍国安饰)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但鸦片贸易情况复杂,腐败官吏又与英国商人沆瀣一气,林则徐的禁烟行动面临重重困难。英驻华商务总监义律一方面要求英商配合禁烟交出鸦片,以缓和林则徐与英商的矛盾,另一方面却策划更大的阴谋。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指挥硝烟,令民众拍手称快。但不久,英商颠地受义律委托回到英国四处游说,英方对华宣战。英海军装备精良,从珠江口直下塘沽。道光皇帝软弱无能,只会责怪林则徐惹怒洋人,将他撤免,并派直隶总督琦善(
林连昆饰)为钦差大臣前去与英方和解。后英方提出割地赔款,道光不忍割地,便下令水师迎战。关天培(
姜华饰)等人率兵在虎门炮台与英军展开激战,终因武器落后而失守,全体官兵为国捐躯。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英方与清政府于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香港从此沦为英国殖民地。
1994年,导演谢晋接到朋友
梁信邮来的信件,信中表示1997年香港回归已指日可待,中国电影界不能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无所作为。梁信的话令谢晋深受触动。
谢晋认为,从历史上看,鸦片战争是两种互不了解的文明狭路相逢,这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互相窥视和互相较量,会长时间存在下去,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这是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经过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他认为,中国人已经有魄力以更理性、更客观的眼光来面对历史。另一方面,他有感于在香港即将回归之时,有很多人却不清楚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香港是如何落在英国人手中的。曾在香港度过少年时代且很反感英人统治的谢晋觉得有责任把那段真实的历史再现出来。
谢晋选用鲍国安饰演林则徐。起初鲍国安有些犹豫,因为赵丹塑造的林则徐形象非常成功。谢晋就请赵丹的大舅哥黄宗江打电话鼓励鲍国安。然后,又安排鲍国安去林则徐的家乡福建体验生活,由林则徐的玄孙女亲自陪他参观林则徐故居并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增强了鲍国安对扮演这一角色的信心。
该片从史实出发,真实地反映了中英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的始末,讴歌了中国民族不屈外国列强欺压、奋勇抗争的英雄气概。该片突破了国产片面谱化的弱点,将一个个历史人物再现于荧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出发点,是以往相关题材电影中的上佳作品。(新浪娱乐评)
在该片中谢晋不再是单纯描写人民的抗英斗争,而是力求提示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对民族活力的全面摧残。同时,他也不是简单地叙述事件的一般进程,而是把它放在当时世界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观照,使观众对那场民族灾难有一次深刻体察,达以痛定思痛的艺术效果,也使现实主义在历史题材的开掘上达到更高的层面。该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方位地展示了鸦片战争历史的背景,揭示了英国侵略者的种种活动,使整个影片具有一种宏观的历史规模。特别是影片不是为了达到简单的对比目的,而是把双方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从而既写出中国的落后,又写出西方文明的负面状态。该片摆脱了之前历史影片所常常陷入的教条化模式,而真正进入了现实主义的领域。它也证明了谢晋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正从现实进入历史,进行了又一次开拓。(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名誉会长
梅朵评)
在该片中,谢晋以其极强的驾驭故事的能力和其一贯的近乎煽情的人道主义温情的立场,将一个正史类题材处理得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从而为主流文化话语的表述找到了一个和大众情绪接轨的契合点,那就是以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表述历史,以人物命运在历史进程中的起伏变化来完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述,完成“历史代言”,“历史”被改造为同大众日常情绪直接衔接的经验影像。该片在继用了《开国大典》以来全知叙事视点的基础上,将讲述重点放在了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上,而不是对对立面双方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上。(《中国电影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