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是
吕燕卫以
乌拉特民歌《鸿嘎鲁》原曲为主旋律填词的歌曲,由
额尔古纳乐队演唱,收录在乐队于2006年12月8日发行的专辑《鸿雁》中。
《鸿雁》源自
乌拉特蒙古族民歌《鸿嘎鲁》。这首歌最初在乌拉特蒙古部民间产生,大约于19世纪后期开始传唱。《鸿嘎鲁》民歌在多年的传唱过程中,不断地被牧民群众润色、增改和完善,到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定型。
《鸿嘎鲁》曾是乌拉特宴会歌曲的代表作。在蒙语中,“鸿”意为“白色”,“鸿嘠鲁”则指“白天鹅”,并非鸿雁。它原本是一首传统的乌拉特敬酒歌曲。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翻译词义的演变,“白天鹅”被译成了“鸿雁”。同时,歌词的大意也发生了变化,由敬酒歌曲转变为了思乡歌曲。
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歌唱家祁达楞太对这首民歌进行了整理并演唱,促使蒙语版《鸿雁》最终成型。由于这首歌曲调优美,颇具传唱性,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也被许多爱好者利用其曲谱填词演唱。
2004年,额尔古纳乐队在北京的酒吧演出时结识了吕燕卫。不久之后,额尔古纳乐队当时的主唱呼斯楞给吕燕卫讲述了家乡生活以及《鸿雁》的背景故事,吕燕卫对歌词进行了二次创作,填写了普通话歌词。
《鸿雁》以草原生活为背景,以鸿雁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草原画卷,歌颂了草原人民与大雁之间的深厚情谊。作品采用五声调式作为歌曲的旋律调性,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被大众喜爱的一首歌曲。该曲在流行乐的基础上融入了蒙古族的民歌唱法,使其既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又具有21世纪的气息。
该曲由三段歌词构成。第一段歌词主要讲述草原上的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其中,“天苍茫 雁何往”这句歌词表现了草原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第二段歌词主要讲述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自由生活,同时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三段歌词则讲述了草原人民在闲暇之时与好友围坐在一起,一同欣赏草原上的美丽景色。该作品以单二部曲式作为歌曲的曲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作品的艺术特色。该作品运用五声调式作为歌曲的旋律调性。通过对草原人民生活的描写以及对草原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草原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由的情感。此外,该曲还将民族特色融入歌曲的旋律调性中,使整首作品有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该曲充分考虑到了蒙古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利用歌曲的艺术特色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该曲旋律简单流畅,朗朗上口,还将情感与旋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情感表达细腻而又温婉,并没有过于夸张和突兀,而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们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吕燕卫是一个北方人,他在该作品中展现了北方人豪爽、直率的性格特征。在作品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非常真挚感人。如“江水长 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心中是北方家乡”等歌词,充分展现了词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那片土地和家乡人民的眷恋。
《鸿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其在作品创作中充分运用了五声调式,并将其作为旋律调性,以及演唱中对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运用。这首歌曲采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演唱方式,既保留了传统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具有现代气息,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