鹡鸰[jí líng]属(学名:Motacilla):
雀形目鹡鸰科的1属。中国有
白鹡鸰、
灰鹡鸰、
黄鹡鸰(分为东黄鹡鸰、
西黄鹡鸰)、
黄头鹡鸰。体长 170-180毫米;背羽纯色,无纵纹;尾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因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故又称“点水雀”。栖息于海拔在400-2000米的山区、河谷、池畔等各类生境中。鹡鸰为地栖鸟类,生活于沼泽、池塘、水库、溪流、水田等处。
山鹡鸰则独成一属为
山鹡鸰属。
鹡鸰为地栖鸟类,生活于沼泽、池塘、水库、溪流、水田等处。
白鹡鸰常在路边出现,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并连续发出铜铃般的鸣声。繁殖期雄鸟站在土堆、石堆等高处鸣唱,非常动听。太阳西落时,均飞入竹林、灌丛中,与
麻雀、
田鹨等混栖。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夏季食物 99%是昆虫,包括蝇、蚊、甲虫、蝗虫、蚱蜢等;秋季兼食些草籽,是农田的益鸟。
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英文名:Gray Wagtail)。全长约19厘米。头部和背部深灰色。尾上覆羽黄色,位于褐色,最外侧1对位于白色。眉纹白色。喉、颏部黑色,冬季为白色。两翼黑褐色,有1道白色翼斑。雌鸟似雄鸟,但颏喉部白色。栖息于山区、河谷、池畔等各类生境中。停息时尾羽不停的上下摆动,飞行时呈波浪式,两翅一展一收。繁殖期在5-6月,每窝产卵4-5枚,卵淡黄色、灰白色或棕灰色,有斑或无斑。中国繁殖于东北至华中以及新疆西北部,越冬于长江上游至华南南部,迁徙时普遍见于东部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
白鹡鸰,俗名: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体长约20厘米。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停栖时,尾常上下不停地摆动,有时还边走边叫,显得悠然自得。食物几乎全是昆虫,以双翅目、鞘翅目为主,有甲虫、米蟓、蝇类、蝗虫、粘毛虫等。分布于非洲、欧洲及亚洲。常见于中等海拔区,高可至海拔1500米。繁殖于东亚的鸟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黄头鹡鸰(学名:Motacilla citreola;英文名:Citrine Wagtail)。体长约18厘米。头及下体艳黄色。诸亚种上体的色彩不一。与黄鹡鸰的区别在背灰色。亚成鸟暗淡白色取代成鸟的黄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近黑。繁殖于中东北部、俄罗斯、中亚、印度西北部、中国北方;越冬至印度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
黑背鹡鸰(学名:Motacilla lugens;英文名:Black-backed Wagtail)体长约19厘米。背全黑,飞行时两翼大部为白色。冬鸟背灰色而具黑色点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繁殖于西伯利亚,越冬至中国东部。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
日本鹡鸰(拉丁文名:Motacilla grandis;英文名:Japanese Wagtail)体长约20厘米。上体多黑色,额、颏及眉纹白,下体白,两翼黑而具白色横斑及羽缘,尾黑而边缘白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分布于日本;朝鲜南部有一繁殖记录。偶有冬候鸟至中国台湾及河北。喜农田、稻田和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