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顶粉蝶是鳞翅目粉蝶科鹤顶粉蝶属昆虫,又称端红蝶。雄蝶翅白色,前翅前缘及外缘黑色,自前缘二分之一处至外缘近后角处有黑色锯齿状斜纹,围住顶部三角形赤橙色斑,斑被黑色脉纹分割;室内有1列黑色箭头纹;后翅外缘脉端有黑箭头纹。雌蝶黄白色,散布有黑色鳞粉,后翅外缘、亚缘各有1列明显的黑色箭头纹;反面前翅端半部和整个后翅满布褐色细纹。
形态特征
卵
炮弹形,宽为1.3至1.6毫米,高为2.6至3.2毫米,浅黄色至橙黄色,表面有隆起的纵脊线。
幼虫
1龄幼虫:黄色,细长,头部较大,尾部较小,胸部和腹部的每一节有横皱纹划分为许多环,环上密生浅黄色长刚毛。
2龄幼虫:黄绿色,圆柱形,尾部比头部稍小,环节上刚毛较1龄时短。
3龄幼虫:绿色,圆柱形,胸部开始变大,体表刚毛基本消失。
4龄幼虫:绿色,胸部2侧出现红色及蓝色的眼状突起,横皱纹环节明显,每一环节上隐约可见许多黑点,腹面两侧每个环节上有一白点,形成2条白色虚线。
5龄幼虫:深绿色,圆柱形,体长达7.6毫米,横皱纹环节及其上面黑点明显,两侧白色虚线清晰。
蛹
黄绿色至黄色,蛹体近梭形,头部和腹部末端尖细,中部膨大;将羽化时前翅近顶端各有1个鲜红色斑。
成虫
翅展为7.5至11.0厘米。雄蝶翅表白色,前翅前缘及外缘黑色,自前缘1/2处至外缘近后角处有黑色锯齿状斜纹,围住顶部三角形赤橙色斑,斑被黑色脉纹分割;室内有1列黑色箭头纹;后翅外缘脉端有黑箭头纹。雌蝶的翅黄白色,散布有黑色鳞粉,后翅外缘、亚缘各有1列明显的黑色箭头纹。前翅的黑色区已变为褐红色的晕和线,后翅位于肩线上有1条状似植物叶的主脉,翅内布满长短不一的褐色线和点,乍看酷似树叶。有春型(湿季)和夏型(干季)之分,春型个体小,翅稍尖。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通常位于林区和丘陵地区,海拔高度约为200米。多在低海拔平原地区的沟谷林缘附近活动。喜在草灌茂盛的溪沟边、山坡农田活动。近年来城市园林上鱼木的大量种植,给鹤顶粉蝶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生活习性
幼虫
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2至3小时后爬到正面叶缘啃吃叶片;低龄幼虫多在寄主植物叶背或茎上静伏,取食时爬至叶缘。受惊时它们会将胸部膨胀并左右摇摆,尤如小蛇的头一般,用以吓退天敌。老龄幼虫停食2天后爬到较隐蔽的叶片正面或枝条上,先吐丝成垫,尾端钩附其上,然后反复来回吐丝形成较粗的丝带,头钻入带下,胸部用力扭转将带拉至背中部,随之虫体收缩呈弓形进入预蛹期,约2至3天后蜕皮化蛹。
成虫
晴天于早上9点左右羽化,刚羽化时前、后翅合在一起,倒悬似枯叶,经1小时多后翅膀逐渐硬化,然后开始飞翔。体健壮,飞行迅速,较难捕捉。平时,常从高处用半开半闭的翅膀滑翔下去;休息时,则把前翅藏于后翅内,仅露出前翅一角,而露出的部位全是保护斑,不易被发现。喜访花,吸食花蜜,并常去小水塘边及湿地吸水,此时是最容易被采捕的时候。该蝶很容易受惊。产卵时如蜻蜓点水,产于寄主植物嫩叶表面,卵单产,有时一叶上会产有多粒卵。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广西、广东、云南、海南。
世界分布:印度、缅甸、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
繁殖方式
在广州地区,鹤顶粉蝶实验种群在6~7月份平均卵期为5天,幼虫期为27天,蛹期为11天,成虫寿命为4~11天,幼虫分5龄,各龄头宽依虫龄呈直线增长,各龄幼虫的体长差别明显。鹤顶粉蝶取食以鱼木叶粉、干酪素、蔗糖 、韦氏盐、维生素等配制成的人工饲料,可正常生长发育,完成其生活史。
亚种分化
天敌危害
该蝶的卵及幼虫受天敌危害较为严重。卵期的天敌主要是寄生蜂。幼虫期的天敌主要是蚂蚁、猎蝽、病菌、病毒等。其中蚁害最危险,如果没有用水盆将养虫笼脚隔离地面,一夜之间成群的蚂蚁就能将幼虫全部咬死。蛹也会受一些寄生蜂危害。
主要价值
鹤顶粉蝶成虫体态优美、色彩艳丽、飞行迅速灵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