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
四川省广元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鹤鸣山顶西崖,时间跨度从唐代一直沿续到民国时期。
历史沿革
鹤鸣山自东汉以来,北魏、隋唐至清、民国的各代文物,沿鹤鸣山西南北向带状分布,形成了古遗址遗物、石窟寺、石刻和建筑等道教文化走廊。
鹤鸣山道教造像始于北魏晚期,而盛于隋唐。
遗址特点
剑阁鹤鸣山古名东山,位于剑阁县普安镇城东南,五斗米教的发祥地之一,古为“剑州东园”。因相传汉末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于此创立五斗米教,最后驾鹤仙升而称鹤鸣山,故世人称鹤鸣山为道国仙都。鹤鸣山自东汉以来,北魏、隋唐至清、民国的各代文物,沿鹤鸣山西南北向带状分布,形成了古遗址遗物、石窟寺、石刻和建筑等道教文化走廊。唐代道教造像群、晚唐诗人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宋代翻刻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摩崖碑,被誉为“鹤鸣山三绝”。
文物遗存
鹤鸣山道教造像
鹤鸣山道教造像中北魏、唐代以来的道教造像二十余龛近百尊,规模大,数量多。一号龛道教尊神长生大帝身后饰五斗星纹;二号龛被盗,现存“六丁六甲”为太极形成之前的无极现象;三号龛长生保命天尊为唐初造像是中国道教造像中的孤例,圆润、丰满、华丽,早期的道教修炼图较少见;四号窟是鹤鸣山唯一有纪年的造像,在重阳亭竣工后的第三年凿成,形态丰腴,造像雍容,具大唐风范,线条较之先前则凝重许多,造像下方有两位官人像。
一号《长生保命天尊》龛,唐,坐东向西,摩崖圆雕。凿长生保命天尊像一尊,桃形道髻,身著双领阔袖道袍,左手上举于胸,右手弯曲腰际掌心向前,头有圆形头光(残)。像通高155厘米,肩宽55厘米,厚33厘米。
二号《天尊说法》龛,唐,复合(双层)敞口圆拱顶龛形制,主尊及胁侍像被盗,存护法八部像,浮雕,厚2厘米,均饰花蔓髻或桃形高髻,与主尊相近护法(左右)手持莲花枝,其余六尊禅指或双手作揖状,像通高50~38厘米之间,均凿半身像,像身著立领天衣,颈饰项身著铠甲,主龛外左右侧壁立二女侍者,像通高20厘米,肩宽19厘米,均饰高花蔓髻,著双领下垂阔袖长袍,双手持笏立于龛口。主龛高176厘米,进深71厘米,宽137厘米。外龛宽172厘米,进深119厘米,高213厘米,左右壁凿浮雕12神将(六丁六甲神),均头戴盔或饰花蔓髻,手持剑,双头莲,身著铠甲或身著天衣,肩饰巾,下著裙,左右各凿六神将排列(分为三层),神将肩宽29~20厘米,高90~29厘米,除左右侧第一排为全身像,其余2排均为半身像,脚踏2夜鬼(饿鬼),高40厘米,肩宽26厘米,其中右侧壁六神将有一饰狮子头人物及一有髯人物。龛外凿有明碑一对,覆莲碑座,下各凿石狮一只,右狮子宽76厘米,高67厘米;左狮子宽76厘米,高62厘米。碑冠高35厘米,宽62厘米;碑身高125厘米,宽55厘米;碑座宽65厘米,高25厘米。
三号《长生保命天尊》龛,唐,座东向西,偏南15度。复合(双层)龛形制,外龛为:平面方形、平顶;内龛为平面方形、圆拱顶;龛宽130厘米,高230厘米,进深30厘米;龛左侧凿一天尊像,像高190厘米、肩宽50厘米,头饰桃形高髻,桃形头光,上饰以“五星运纹图”,身着双领下垂阔袖道袍,右手弯于腰持'丹’,左手上举,手心向外于胸,施与愿印,脚履道屐,立于仰莲台上,像通高221厘米,肩宽64厘米,进深25厘米;莲台宽105厘米,高22厘米。
四号《长生保命天尊》龛,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复合(双层)浅敞口圆拱龛形制,外龛宽142厘米,高249厘米,进深27厘米;内龛宽110厘米,高242厘米,进深18厘米;内凿主尊长生天尊-躯,天尊头饰花蔓髻,桃形头光,上饰以“五星运纹图”,身著双领下垂阔袖道袍,右手掌向外持'丹’,左手上举施与愿印,脚履道屐,立于仰莲台上,莲台宽105厘米,高22厘米;像通高221厘米,肩宽64厘米;外左侧壁刻有唐大中十一年题记和嘉庆《长生宫记》。
五号《老君说法》龛,唐,复合(双层)龛形制,外高223厘米,宽179厘米,进深104厘米。内龛高201厘米,宽141厘米,进深90厘米。内龛凿造老君说法像及左右胁侍像被盗,主尊正壁左右浮雕八部护法像,像高52~23厘米,肩宽34~14厘米半身像,均头饰花蔓髻或戴盔,身著双领下垂或立领天衣,肩披巾,持盾或禅指(物)。内龛外沿侍立一女侍者和一男侍者,女侍者头饰短发,身著双领上衣,内着圆领衫,下着裙足履道屐,双手交结于胸作侍立状,像高95厘米。肩宽20厘米。男侍者头饰道髻,身着交领阔袖道袍,双手双结作揖状,脚蹬道履。像通高99厘米,肩宽26厘米。外龛左右侧壁凿六丁六甲神,足踏夜鬼手持法器,戴盔披巾,足穿靴,左右神将有髯,其中有一披发作愤怒状神将,神将高103~35厘米,肩宽29~15厘米,各分三层立于侧壁,其中第一层为全身像。夜鬼高50厘米,宽20厘米。
六号《天尊》龛,南北朝,共凿十二个圆拱形小龛,布列在一坐西向东5°自然崩坠长590厘米的岩石上,龛进深2~6厘米,内各凿一天尊像,头饰道髻、身著通肩道袍、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上。
鹤鸣山碑记
鹤鸣山碑记包括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撰写的《剑州重阳亭铭碑》。
鹤鸣山摩崖石刻
鹤鸣山摩崖石刻包括中唐杰出文学家诗人元结撰写大书法家颜真卿书的《大唐中兴颂》摩崖碑。
文物价值
鹤鸣山石窟寺及石刻反应了当时社会尊习道教的风气,“鹤鸣山石刻三绝”在中国道教史、文学及书法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四川大量唐代道教造像石刻遗存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56年8月16日,鹤鸣山石窟寺及石刻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鹤鸣山顶西崖。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路程约35.8千米,用时约47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1 17: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