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从鸟,婴(婴)声。鹦与婴声韵并同。古初以婴为鹦,《
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陆德明释文:“婴,本或作鹦;母,本或作鹉。”知鹦鹉原作“婴母”。《
说文》所载为最早,隶变后楷书作鹦,类推简化作鹦。战国时包山楚简所出为从鸟、妟(yàn)声,殆非《
说文》鹦之所本。婴之与晏,并为影纽,属于音近偏旁的互用,盖楚地方土俗字。之源头、声首为妟,与鹦有别。鹦字出现以后,字没再继续传承。 《
说文》本义是鹦鹉,会说话的一种鸟。《
山海经·西山经》:“(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袁珂校注:“即鹦鹉。”此鸟学舌,引申指文字浅薄之谦称。唐元稹《寄赠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皇毛。”鹦鹉洲,地名,在今湖北武汉江中。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用作人名。《包山楚简》 2.85有“黄”。
《唐韵》乌茎切《集韵》于茎切《韵会》幺茎切,𠀤音甖。《说文》鹦鹉,能言鸟也。《前汉·武帝纪》南越献能言鸟。《师古注》今鹦鹉,陇西南海有之,一种白,一种靑,一种五色。白及五色者尤慧解。师旷谓之乾臯,李昉呼为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