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手拳是著名的传统
拳术之一,由“岳氏鹰手拳”、“岳氏散手”、“岳式连拳”发展而来。传说是中国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从少林寺馀绪大师学得武技后,经过实战整理,改编成了外形并不美观,但非常实用的散手手法,随着时间的发展,鹰手拳广泛流传,名声大震,演练之人众多,现流传于民间。
经过历代武林高人的不断研究、实践,使“岳氏散手”的内容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至明朝时期,少林寺内家拳高僧沥泉山僧就以擅长鹰爪、擒拿之技而盛传于世。沥泉山僧见“岳氏散手”手法非常实用,并便于实战技击,就将鹰爪擒拿、“岳氏散手”二者兼练,相得益彰。“岳氏散手”传承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河北省雄县孤庄头村刘士俊遇到法成、道济二位高僧,得“鹰爪、岳氏散手”之武技。当时只传了九个手法,其特点是分筋错骨、点穴闭气、粘衣扪脉、抓打擒拿。刘士俊昼夜苦练,深得拳奥,数年后,武术技艺大成,达炉火纯青之境。刘士俊曾当过清朝护卫营的武术教官。晚年退职还乡后,将“鹰爪、岳氏散手”武技又秘传给其族孙刘成友。刘成友擅习少林拳、翻子拳、轻功,后得刘士俊“岳氏散手”鹰爪连拳等武技,如猛虎添双翼,加之勤学苦练,其武功更是世人无以伦比。刘成友又将“鹰爪、岳氏散手”等武技尽传给其外甥陈子正。陈子正,我国著名武术教育家,曾任上海中央精武会副会长,人称“鹰爪王”。
鹰手拳的命名者即是陈子正。“鹰手拳”与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鹰爪拳”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截然不同的。“鹰手拳”是纯为实战技击而产生的,其外形在表演上无艺术美感,加之练法极其苦累、单调、枯燥,因此世人练者甚少。“鹰手拳”是象形取意,但在演练时并无鹰外形的任何象形动作。只是取大鹰之性猛、刚烈、爪利、目锐、身捷、臂坚等特性,将“岳氏散手”、鹰爪等诸多武技命名为“鹰手拳”。
“鹰手拳”在攻击时要求凶猛暴烈,出有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鞭挂。“鹰手拳”劲力分为七种,即“阴、阳、刚、柔、弹、寸、脆”。在实战使用时,其手法是抓打擒拿、翻崩肘靠,抓则分筋错骨,令人骨肉俱伤,打则点穴闭气,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七力合用,左右开弓,动如猛虎,静如处女,声东击西,疾如闪电,快如飘风,忽上忽下,攻防结合,根据敌方力量的大小,不讲招法,只讲劲力,劲法多变,要求在攻击敌人时,逢强智取,遇弱活擒。七力混合,浑圆一气,丹田发劲,能将对方拔根抛出,其拳法是大开大合,勇猛刚硬,抖绞缠崩,注重实战技击应用,用法简捷明快,临阵遇敌实用善击,尽得内家拳奥之精华。
此拳的步法,最初是由外向里钩盘,每进一步划一半圆圈,两足互划,称为钩盘腿盘旋法。刘仕俊,刘成友授拳时,皆乘师法。陈子正初授拳时,也按师法,到上海精武会后将此步法进行改进,改为直接上步,但仍不失勾盘之意。改进步法后,击法不变,但是动作速度比过去提高了。
南方所习鹰手拳,以陈国庆,刘致祥为代表。特点是;柔中有刚,绵软小巧,融合了翻子拳的精华。北方以由述孔,郭成尧为代表。特点是;刚多柔少,勇猛刚硬,注重
实战,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岳氏散手拳。由此而看,虽南北风格不一,却是同出一炉。
自幼爱好武术,在家乡曾习少林腰腿功,1957年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师从由述孔先生(1895年至1994年,是齐市政协委员,市武协主席,鹰爪王陈子正先生的亲传高徒,其事迹列入【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中)习鹰手拳、长拳、太极拳、弹腿等。是由述孔先生的得意门生,对鹰手拳械、功法、劲力、用法有深入研究,为鹰手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1964年师拜李文彬先生(1917年至1997年7月,齐市政协常委,武协主席,近代武术大师尚云祥先生的亲传弟子,当代武术十大名师之一)习
尚氏形意拳。深受李文彬先生厚爱,对尚氏形意拳的技法悉心相授。后来又拜尚芝蓉先生(尚云祥先生之女,尚氏形意拳大师)习尚氏形意拳。孙东昌是鹰手拳和尚氏形意拳的第二代传人。曾撰写“鹰手拳”、“鹰爪王陈子正”、“德劭艺高不老翁”、“谈武术的劲力在搏击中的作用”、“鹰爪王在齐齐哈尔”等武术类文章,在杂志、报刊中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