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花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民俗文化活动。流传于鹿泉市的民间花会有20多种,40个演出队。逢节过节、欢庆胜利、喜庆丰收之际,全市进行民间花会大汇演。村村社社多的几百人,少则几十人汇集在城乡大街小巷进行表演。尤其元宵节全县的一些民间花会到县城区进行汇演,城内城外锣鼓喧天,欢声震动。本市流行较广的花会有龙灯、花灯、跑驴、大头舞、狮子舞、通天河、跑竹马、旱船,六十大背、八仙庆寿、拉碌碡、高跷会、拉花、斗大龙、跑傻官等。
龙灯会
龙灯会设两条龙,一条水龙,一条火龙,水龙多为青绿色,火龙多为红黄色。每条龙一般用7―9人,绣球一个,旗队若干,每出龙灯最少50-60人,加上锣鼓多达80人,队伍较宏大。有宏灯会的是村是申后、东土门、城关六街、
小毕村、北存砂。
花灯
多为纸糊的花瓶灯。演员多为青少年,人数多达80―90人,每人执两盏。往往和龙灯一起混合表演,所以又称龙灯搅花灯。1990年,只有申后村还有花灯。
跑驴
一般3人表演,骑驴的1人,牵驴的1人,赶驴的1人。道具是布扎的毛驴一头,满身披挂。历史流传着:“公公骑驴儿媳牵,大伯子哥甩后边”。所以,跑驴中骑驴的是老叟,牵驴的是青年妇女,赶驴的是青壮年男子。随着发展和演变,跑驴也有一男一女二人表演的,往往是反映夫妇二人赶集上店、回娘家的内容,骑驴多是女的,男的连牵带赶。跑驴分布在申后、大河、岗上、北新城等村庄。
大头舞
多则10几个,少则8―9人,头戴面具,人员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以秧歌为主,大头舞主要分布在申后、大河、城关八街等村。
狮子舞
一个狮子二人表演,一前一后,每场一般1―2头狮子一个绣球,有的狮子多达4头以上,如城关五街,大狮子2头,小狮子四头、表演起来更显得生动活泼。主要分布在城关五街、八街、南铜冶等地。
通天河
反映《西游记》中一个情节。主要人物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虾精、蚌精、海螺精、水卒若干人,表演动作以舞刀弄棒、散打为主。城关三街在20世纪60年代参加过全省汇演并获奖。
竹马和旱船
这两项活动据传是晋奉交战时流传到获鹿的。竹马是用竹子扎成的马架,外面糊纸,彩画成马形,由一人驾驶,通常一组为4―8匹马进行表演。旱船也是用竹子扎成船的架子,彩绸扎成船舱,白布做成船围,画上水纹波浪,一女演员架船,一男演员双手转桨做划船动作。竹马分布在城关四街、菏莲峪等村,旱船主要是城关四街。
六大背
假人背真人,人物形象多为才子佳人,男女丑各一人,以秧歌舞为主。主要由获鹿镇杨庄表演。
五大背
内容与六大背基本相似,5人表演。由上庄镇台头村表演。
八仙庆寿
8人组成,表演传说的八仙为王母娘娘庆寿。在赶往天宫的路上,演员执仙佻、仙果。此节目流传在梁庄一带。
旗鼓沿街
人数不限,多少均可,手持各种彩旗以走为主。流传于古贤村。
拉碌碡
4人组成,3人拉,1人在后掌舵。表演时带有数板,解放前主要说些风趣话,其后,根据时局情况进行宣传。“文革”后恢复活动,主要反映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多子女的害处,表演简单易学。道具主要是纸糊的碌碡、彩绸。流传于寺家庄等地。
拉耩子
表演形式和拉碌碡基本相同,也是4人组成,三人拉一人扶。表演时还数板。流传于岗上、北新城等地。
拉花
16人组成,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男女老少成对表演,带有唱词,曲调多为民歌。流传于栈道村。
太平车
3人组成,一老者推车,一姑娘坐车,一青年拉车。流传于大河、城关八街等地。
猪八戒背媳妇
流传于大河、马山等地。
高跷
人数不限,主要道具腿拐数副,可化装成数种不同人物。流传于高迁、南甘子。
东洋车
道具为木制东洋汽车1辆,1人拉车,1人坐车,2人随从。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是打倒“四人帮”后表现“四人帮”的各种丑态。流传于大河村。
抬花桥
仿照《七品芝麻官》的形式,抬桥4人,县官1人,鸣锣者2人,随从护卫若干人。流传于大河村。
二鬼抱跌
一人组成,也可以若干人表演。演员身上套一假人,脸对脸状,进行摔跤。流传于城关一街。
霸王鞭
人数不限,手持竹杆自制的霸王鞭,载歌载舞,唱词主要是民间小调。流传于宜安。
跑傻官
4人组成,一位县官,三个衙役。表演形式多为升堂为案,辅有韵白台词,风趣逗人。流传于北新城、申后等地。
斗火龙
此项表演形式起源于山西,大约是民国初年山西铁行在获鹿经商,春节期间,举办此项活动,原来在铁货店院内斗耍,后来移至获鹿镇城关三街玉皇阁外。表演时空中架起黄蜡打的麻绳数根,一头栓在阁上,另一头固定在柏叶装饰的牌楼上,将布制的各种小动物串在大绳上,另有小绳牵动使其在空中欢蹦乱跳,活灵活现,惹人喜爱。再加上浓烟火光,更是生动逼真。表演的剧目有《鱼龙变化》、《三阳开泰》、《蛇盘兔》、《狮子绣球》、《五毒》等几十个精彩节目,表演时锣鼓齐鸣,伴有悠扬婉转的音乐,曾流传于城关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