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骨,
中药名。为鹿科
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elaphus Linnaeus)的骨骼。杀鹿时取骨,除去筋肉即可。梅花鹿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马鹿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补虚赢、强筋骨、除风湿、止泻痢、生肌敛疮的功效,常用于虚劳骨弱、风湿痹痛、泻痢、瘰疬、疮毒。
入药部位
骨骼。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归肾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1、补益虚赢: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备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匀,共煎五升。日二服。(《千金方》鹿骨煎)
2、治风湿疼痛、筋骨冷痛:鹿顶骨10g,白芍10g,秦艽10g,巴戟10g,五加皮10g,松节10g,桂枝6g,羌活6g,防己6g,川乌6g,乳香6g,没药6g。共泡酒服。每服3~10g,每日2次。(《四川中药志》1979年)
3、治瘰疬、生肌:鹿顶骨烧灰存性,为末。先以葱椒汤洗疮净,拭干掺药;或油调搽。(《卫生易简方》)
4、治疮毒,生肌收口:鹿胫骨,湿纸包固,灰火煨之,以黄脆可研为度。掺大毒,生肌甚速。(《救生苦海》斑龙散)
5、治肝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筋骨受伤:鹿骨酒:鹿骨100g,杜仲9g,川续断9g,用好酒1 000克,浸泡10日后饮用。
6、治体虚瘦弱:鹿杞参药煎:鹿骨50g,枸杞子15g,党参15g,淮山药50g,水煎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或烧存性为末,每次5~10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
采集加工
杀鹿时取骨,除去筋肉即可。
炮制方法
鹿骨:取原药材,用温水闷润,剔去残余筋肉,洗净泥土,晒干。大小分开,先将砂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轻松时,倒入净鹿骨,炒至稍带颜色,质酥,取出,筛去砂子,砸成小块。
形态特征
1.
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蹠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外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著,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
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干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长环境
梅花鹿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马鹿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饮片性状
烫鹿骨为不规则块状。表面淡黄白色;质略酥,断面不整齐,灰白色,中间空,靠骨壁一面为蜂窝状。气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