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tiacinae麂亚科是
鹿科的一个亚科。是小型的鹿类,有小型的角,同时也有獠牙,角内弯,不分叉或仅分一小叉,史前还有些分叉较复杂的种类。麂亚科现存有麂属Muntiacus和毛冠鹿属Elaphodus,分布限于我国南部到东南亚一带。毛冠鹿属Elaphodus仅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一种,又称青麂,除了可见于缅甸北部外,基本为我国南部的特产。麂属分布较广,种类略多,近年还有新种被发现,其中毛额黄麂(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和小黄麂(消麂)Muntiacus reevesii等为我国特产。
仅1种,即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体长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齿甚大,呈獠牙状,露出口外,泪窝大而深,大于眼眶直径;角极短,不分杈,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故名;冬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后腿内侧白色,耳尖黑,上有白斑。幼鹿有数排不甚明显的白斑。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个体大,毛色暗褐,分布于我国云南及缅甸北部;华东亚种个体小,鼻骨窄,其后端明显变窄,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和广东;华中亚种个体小,毛色灰,鼻骨较宽,其后端亦不太窄,分布于我国湖北和四川。一般栖息于海拔900~2600米左右靠近水源的山区林地。以草和其他植物为食,喜吃盐。一般独居。觅食或奔跑时尾翘起,不断露出白色底面。4~5月交配,妊娠期6个月,每窝产1~2仔。
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后伸展,角尖内弯,不分杈或仅分1小杈,角基部在脸上形成纵棱脊;被毛短而细;四肢细长,蹄狭尖;有大的上犬齿弯曲呈獠牙状 ,但较麝、獐为小;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有6种: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特产于我国东南地区,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麂Muntiacus feae分布于中南半岛,我国罕见于西藏东南部。贡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为一新种,仅见于我国云南和缅甸交界处的高黎贡山。赤麂Muntiacus muntjak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及西南地区,体型最大,体长80~150厘米,肩高约55厘米,较为常见。小麂Muntiacus reevesi特产于我国南方,以福建最多,体型最小,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瘤麂(
婆罗洲黄麂)Muntiacus atherodes分布于东南亚。越南大麂Muntiacus vuquangensis1994年发现于越南的羽光、河静和老挝中部,是最晚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