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忠烈祠是
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岳麓山赫石坡
岳王亭下方(
湖南师范大学内)。忠烈祠原为纪念
岳飞的
岳王庙,民国28年(1939年)改建为忠烈祠,全称是“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为纪念国民政府第四路军抗日阵亡将士而修。
历史沿革
忠烈祠,为历代褒扬忠义精神,建祠追祀为国殉难忠臣烈士之处,祠名“忠烈”。
忠烈祠原为纪念
岳飞的岳王庙,民国28年(1939年)改建为忠烈祠,全称是“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主要是纪念由
湖南士兵组成的该军1937年参加
淞沪抗战中的阵亡将士。由于历史原因,该建筑在战争年代和文革期间遭受了严重破坏。
麓山忠烈祠曾一度荒废沦为湖南师范大学存放基建材料的仓库,1997年12月,麓山忠烈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
湖南师范大学筹措500万元资金对该景区进行修复,至是年7月中旬,修复工程全部竣工,并开始向游人开放。祠内设有抗战专题展。忠烈祠建筑现为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正式公布,其中,湖南长沙的岳麓山忠烈祠入选。
建筑特点
忠烈祠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湖南师范大学内)。
祠座西向东,平面为长方形,进深两间,主体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主堂为重檐歇山顶式样,黄琉璃瓦,镂花脊饰。内外均以石柱支撑,并由两道墙垣护卫,墙开遂道,花岗岩拱门。
整个建筑体制考究,宏伟壮观。更因其与赫石坡侧的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相距不出百米,形成上下呼应之貌,成为浓缩中华儿女与日寇直接较量的三次“
长沙会战”悲壮史诗的纪念性建筑物。
然而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忠烈祠遭受破坏,牌匾遗失,檐顶脱落,废物杂陈,破败不堪。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忠烈祠已无人知晓,只有残留在祠西石柱的一副对联,栉风沐雨,给偶然而至的路人默默叙述着那气壮山河的历史厚重:马革裹尸,千载岳云留浩气;羊碑堕泪,万年湘水吊忠魂。
刘建绪撰,
谭泽闿(谭延闿之弟)书,正面檐柱镌联。“允武”源于《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
匾的意思是说将士征伐与仁德并具。忠烈祠的南侧壁上有刘建绪撰书的《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记》,以及湖南师范大学吴容甫教授撰文,
颜家龙教授所书《重修麓山忠烈祠记》。忠烈祠内外立柱均有楹联保存完好,但题名人字迹悉数被凿毁而失考。
记述第四路军淞沪抗战的战绩,还叙述了近代以来湘军武功之盛,也提及黄兴、蔡锷的革命之功,意在激励国人发扬其精神。
祠的四周立有12根石柱,均镌刻楹联,如正面中间两石柱刻联日: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正门两侧石柱上刻联云:
百战裹尸还,宜藏兹猿鹤幽楼,麒麟高冢;
千秋灵爽在,此中有苌弘碧血,阁部衣冠。
祠后正中两石柱刻联日: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修建原因
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是湖南地方部队,曾奉命参加围剿红军的内战,以及抵抗日军侵略的
淞沪会战,屡次战斗部队损失惨重。
第四路军系在1929年春
蒋桂战争中产生的湖南地方部队,依附于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第四路军将领联名通电请缨抗日,1936年8月,刘建绪奉命率第四路军第16师和第19师由湘西开赴前线。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撤销第四路军番号,将其所部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
是年夏秋,第16师开赴浙江江山,10月中旬参加淞沪抗战,阻击日军进攻,完成任务受到嘉奖。
是年8月,第19师师长
李觉率所部担任宁波镇海间杭州湾守备任务并扩编为第70军,9月下旬,全军驰援上海,所部经激战收复坝石桥阵地,随后在陆家堰、麦桥宅、孙家屯苦战20余日,屡挫敌军,尤以第1l3团在狮子桥与敌反复争夺阵地7昼夜,最为激烈,团长
秦庆武(浏阳人)身先士卒,与敌肉搏,壮烈牺牲,全团官兵1400多人幸存者无几,日军也伤亡3000多人。
这支部队后转战昆山、富阳,到此,共伤亡团长以下官兵6000余人,占全体官兵的3/4,被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评为上海会战中战绩最佳之师。
1938年秋至1939年,中共长江局和
中共湖南省委为李觉所部创办“70军战时步兵干部训练班”,培养了200多名干练的指战员,增强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第70军之后又相继参加
南昌会战、
上高战役、长沙会战,均取得良好战绩。
第四路军总指挥
刘建绪为纪念牺牲的将士,于1939年修建麓山忠烈祠奉祀英烈。
麓山忠烈祠记
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记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第四路军总指挥刘建绪撰并书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建绪方督师浙东与囗囗拒战,遂与诸将士议曰:余自统率四路军以来,从事绥靖囗囗各役将士死亡者以数万计,宜於长沙麓山之赫石坡建忠烈祠祀之。
於是鸠工治材、计日程事,阅四月祠成。堂构崇阔,籩豆有秩,江影山色,蔚然巨观,庶乎足以扬休烈而昭礼禩矣。
当余奉命东移之初,闽、浙、赣、皖边区人民盖已久苦涂炭,群盗满山,数千里烽火相望。乃分区围攻,诸道并进,攀崖逾岭,捣穴擒渠,虽半载之间芟夷略尽,绥靖事业得以如期完成。而我将士摧锋临阵、即戎受命者踵相接,其功未可没也。
二十六年七月抗日军兴,自沪渎循海岸以达台、温皆我军捍卫之围。沪杭一线力战数月,虽创顽敌,凋丧独多。
其间如十五师广福及南翔之役、十六师刘行顾家宅之役、十九师蕰藻滨南岸王家牌楼之役、六十二师海盐平湖之役、七百二十八师一百九十二师嘉善嘉兴及吴兴迤南菁山市之役、前暂编十三旅即今一零七师三二一旅嘉善之役,皆喋血苦战而百死不挠,机礟弥空,骸骨盈埜,死亡各不下四五千人。
既而寇军深入南浔震动我军,分部西援,迭挫凶锋,若汪之斌部鄱阳湖西岸之防守、何平部马当之反攻、李觉及顾家齐部姑塘及牛头山之迎击士卒伤亡动及数千,而我陶柳部游击于沪杭路,胡达部搏战于富、桐间,死伤亦复不少,何其壮也。
吾湘自咸、同军兴,乡人士宣力戎行。湘军旌旗遍海内,武功之盛,震烁古今。良由曾、胡诸贤以忠诚为天下倡,一时风气鼓蘯,皆能以身殉国,冒百艰麋顶踵而弗辞。鼎革以还,此风未沫。黄克强、蔡松坡先後奋迹於领表甯、汉、川、滇之间,振臂一呼,湘人士致力革命,负载从征者满天下,中央恤典湘籍者,几占全国之半。尤以此次抗战,我湘人之守土者艰苦支持,前仆後继,或伤夷过半,或全军俱殒,作战之勇,死事之烈,诚足以撼天地而泣鬼神。此岂独楚人雄桀悍锐之气果有以异於他邦,亦有百馀年来先贤往烈提倡鼓舞,而爱国卫民之义深入于人心也。方今寇患日亟,战事弥殷,缅怀吾湘诸先辈勋烈而才力媿未有达,独欲以忠诚之义与我诸将士交勉。互属尽瘁,毕劳冀于驱,除强寇收复失土之日,再以告慰我阵亡之灵也。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四月 日立 石
*标点者注:原碑被凿毁之文字以“囗”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