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剪贴
浙江省浦江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秆剪贴,浙江省浦江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麦秆剪贴在明代末叶已在浦江县流行。旧时作为麦秆团扇及麦秆草帽的装饰,用之代替刺绣,后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到清代已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品种,一般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浦江麦秆剪贴得到飞速发展,1956年,浦江麦秆剪贴开始规模生产并出口国外。1972年,浦江工艺厂推陈出新,改变传统平贴剪法,采用平面、立体和半立体相结合的制作方法,麦秆不仅可以贴在纸和丝绸上,也可贴在竹编工艺品上,既能观赏,又实用。题材从花卉发展到鸟兽、虫鱼、人物、风景等。麦秆剪贴熔绘画、雕塑、剪贴于一炉,加上诗、书、印的配合,更加出神人化。1978年,浦江麦秆剪贴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人民画报》专题介绍了浦江麦秆剪贴画的风格特点。
20世纪80年代,浦江创作的贺年片、书签、信插、日历、日历牌、台屏、大小挂壁、立地屏风,以及各种动植物型礼品盒、罐、花瓶等23件麦秆剪贴作品在中国工艺展览会上展出,被国外人士誉为“迷人的艺术”。
浦江麦秆剪贴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达到发展高峰,浦江县共有20余家麦秆剪贴工艺厂,从业人员达千余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1982年,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云花牌》麦秆剪贴,使浦江麦秆剪贴进一步得到创新,色彩发展成本色、彩色、水墨色三大类,形制拓展为书签、挂件、镜框、屏风、大型挂屏等上百种系列样式,形成色彩与形式多样化、产品系列化的新局面。
文化特征
浦江麦秆剪贴的色彩与形制的多样化意味着其工艺特征非常丰富。一是突出的自然质感,浦江麦秆剪贴是由特种大麦秆制作而成,它比一般麦秆更具有光洁度。因此,浦江麦秆剪贴利用特种麦秆本身的光泽,使花卉、动物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二是超然的造型理念,浦江麦秆剪贴的造型艺术强调画面的整体感与浑厚性,强调线条在心理意识上的准确,达到色彩上的逼真与形态上的神似;这种对事物理想化的造型,既符合艺术创造要求,又尊重自然,从而突破自然,服从于视觉的观感,服从于大众的审美观,从而突破平凡的艺术风格,最终达到艺术的升华。三是强烈的装饰效果,浦江麦秆剪贴在形式上熔绘画、剪纸、雕塑等于一炉,在意象上配以诗、书、印,对作品进行高度复杂而又充分合理的组合装饰。同时,运用各种特殊材料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衬托,如用金丝镶边、玻璃珠做眼睛,使作品金碧辉煌,更加出神入化,充分展示出民间艺术家们对装饰意象的艺术感悟和灵性。
制作工序
主体用料讲究,为精选特种大麦秆,内在品质和外在观感都独具一格。贴画用的麦秆一般选用大麦秆的第一、二节。剪下来后未经处理的麦秆叫麦秆管,用来贴画前要经过浸泡、剖刮、漂白、染色和拼接等几道工序。首先把剪好的麦秆管放入清水中浸泡10天左右,然后把已经浸泡的麦秆管用刀剖开、刮平。再进行分层,即分成麦秆皮和麦秆肉两层。麦秆皮刮得越平越好。麦秆皮呈条状,称麦秆条。再用硫黄熏蒸或露天漂白,将麦秆漂白到理想的纯度。最后把刮好的麦秆条放入有染料的水上煮沸,捞出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麦秆剪贴除了专用的麦秆材料外,还需要辅助材料,如黏合剂、底板等。其常用的工具有笔、刀、尺、镊子、针等。
麦秆剪贴制作流程复杂,一般要经过选稿析图、描图贴图、剪刻和粘贴四道工序。一是选稿析图,即根据要求选好画稿,有创作能力的可以自己设计画稿。选好画稿后,对画稿要进行认真分析比如画面结构与颜色等。二是描图贴图,是用薄纸先描好整体图,再把整体图按粘贴顺序进行分解,然后用薄纸描出分解图。把各分解图粘贴在剪贴材料上称贴图。三是剪刻,就是把粘有麦秆条的分解图剪下来,剪刻总的要求是用刀准确、刀口光滑、线条自然。制作任何一幅麦秆剪贴,一定要先剪好各组配件,然后再粘贴。四是粘贴,粘贴的顺序是先主后副,先底后表,先内后外,先远后近。上黏胶有两种方法,一是左手拿麦秆片,右手拿针或锥子,用针尖挑一点儿黏胶在麦秆片反面涂抹;二是将黏胶放在小玻璃片上,用镊子夹住麦秆小片,将麦秆片反面往黏胶上轻轻一靠,再在玻璃片上擦几下,黏胶就均匀了。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浦江麦秆剪贴形式多样性、品种系列化、艺术风格独特,是中国麦秆剪贴中一种典型性的代表,它不仅是研究中国麦秆剪贴历史文化的重要标本,更是研究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发展轨迹与流变的活化石。同时,对研究地方民俗意识与观念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及市场国际化的冲击,使麦秆剪贴的市场被迫压缩,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致使麦秆剪贴这一民间艺术濒临消亡。浦江仅有一家麦秆剪贴企业在生产,社会上仅有个别人在偶尔为之。在中国范围看,从事麦秆剪贴工艺生产的企业约二三十家,而且由于麦秆剪贴工艺复杂,民间个体制作者更加寥若晨星。因此,麦秆剪贴工艺的濒危状态,在一定程度比其他工艺更加严重。
传承人物
蒋云花,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麦秆剪贴。
保护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浦江政府与文化工作者搜集浦江麦秆剪贴代表性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将征集作品全部归入浦江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还以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历年麦秆剪贴样品为基础,筹建浦江麦秆剪贴博物馆,同时,重视人才培养,根据浦江麦秆剪贴的人才状况与艺术要求,文化部门积极与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合作,持续进行有关艺术技能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为继承、保护与弘扬麦秆剪贴这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浦江麦秆剪贴艺术家寿雪渭、蒋云花等编写出《剪纸、剪贴》一书,使之成为省市中小学校劳技课教材。由此在传承上从车间授徒发展到用课本与影像到课堂进行教学。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麦秆剪贴的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入选。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0年3月,长23.8米、宽1.2米的巨幅麦秆剪贴画《清明上河图》展览于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
参考资料
麦秆剪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蒋云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9:4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