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耶氏鹦鹉
鹦形目鹦鹉科动物
麦耶氏鹦鹉(学名:Poicephalus meyeri)共有6个亚种,其亚种之间的差异很小,是最难分辨亚种的种类之一,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晚成雏。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热带草原、刺丛地区、合欢属植物分布的灌木丛;有时候也会前往农耕区活动,喜欢一小群一起沿着水源处的林区活动。主要以小坚果、浆果、谷粒、水果(尤其是无花果和合欢属植物的果实)等为食,尤其偏好硬壳坚果和种子;分布于非洲中部及东部。
外形特征
麦耶氏鹦鹉依照不同亚种体长为21-24厘米,体重100-135克。头部、背部以及胸部上方为灰棕色,头顶带有一块黄色的羽毛;胸部下方、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蓝灰色,有些鸟则为蓝绿色;背部下方和尾部为浅蓝或是亮宝蓝;翅膀弯曲的部分、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为黄色;翅膀覆羽和飞行羽为深灰棕色;尾巴上方棕色,内侧深灰色;鸟喙黑色,虹膜桔红色。幼鸟的头顶和大腿都没有黄色,胸部下方和腹部为绿色,翅膀弯曲部分的黄色面积很小。幼鸟需要12个月以后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
麦耶氏鹦鹉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热带草原、刺丛地区、合欢属植物分布的灌木丛;有时候也会前往农耕区活动,喜欢聚小群一起沿着水源处的林区活动。所栖息的林地通常离河流边等水源区很近,
生活习性
麦耶氏鹦鹉平时大多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时候,才会聚集一大群一起觅食,在津巴布韦每年的12月到1月之间谷类作物收成期间,它们都会大批群聚;平时个性胆小谨慎无法接近观察,当麦耶氏鹦鹉在林间活动的时候,由于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相当难以察觉;平时通常有固定的活动路线,会在一处停留许久,在夜晚通常都会栖息在接近水源附近的高大树洞中,偶尔会有地区性的迁移行为,迁移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的叫声,比较容易被人发现。
食物大致与塞内加尔鹦鹉相同,主要以小坚果、浆果、谷粒、水果(尤其是无花果和合欢属植物的果实)等为食,尤其偏好硬壳坚果和种子;偶也也会前往农耕区或是果园觅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美国、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为6月到12月,有时会延长到隔年1月;通常在北部的族群会比南部的稍晚,会选择高大的枯死树木的树洞或是啄木鸟废弃的巢穴为筑巢地点;人工豢养的麦耶氏鹦鹉大多于夏季末和冬季开始繁殖,有时候春天也会繁殖,可以提供30×30×5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为27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8到60天,等到幼鸟可以独立以后,亲鸟仍会再喂养幼鸟3星期左右。
繁殖期因地而异,喜爱筑巢在啄木鸟等鸟类的树洞巢穴中,一窝约产2-4枚;幼鸟时期通常头部及腿部的黄羽不明显,背部羽色也较带绿棕色,成鸟刚引进饲养时十分地害羞,在无人在旁时会显的较活泼有活力,适应期间通常很敏感,适应后即很健壮,喜爱洗澡及啃咬,可提供腐朽脆化的树枝或新鲜树枝供其打发时间。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麦耶氏鹦鹉图册网址
参考资料
Meyer's Parrot .World Parrot Trust.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6 02:39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