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菌科
肉座菌目的下一科
麦角菌(Ciaviceps purpurea (Fr.)Tul.)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 此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上。
生物简介
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子囊菌亚门的1科。一般归属麦角菌目,也有的归属球壳目,或肉座菌目。
本科真菌有或无子座,子座自或不自暗色的菌核发生,有或无柄,往往肉质,色泽鲜艳,但也可以是暗色的,扁平、垫状至球形。子囊果有真正的子囊壳壁,具孔口和周丝,常聚生在子座内,深埋或生在子座上部并突出子座外。侧丝只在子囊果的侧壁上。子囊单囊壁,壁薄,顶部变厚,形成顶帽,当中有一细缝穿过,孢子即由此强力射出,顶部构造遇碘不变成蓝色,子囊存留而不消失,柱形,一般成束着生在子囊果底部。典型的子囊孢子线形,成熟时无色或淡褐色,单胞或有隔膜,孢子释放后可断裂或不断裂成小段,每段为一个传播单位。
本科大多为高等植物
昆虫或其他真菌上的寄生菌。最重要的是麦角菌属和虫草属。前者的寄主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少数为莎草科植物。中国发现的麦角菌的寄主植物有17属26种。麦角菌的菌核含麦角碱,人畜误食后患麦角中毒症。但在医药上,麦角碱又是重要的妇产科收敛剂和止血剂。虫草属寄生于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翅目、鳞翅目的昆虫和蜘蛛,以及大团囊菌属的子实体上。大多数种寄主范围很窄,仅限于1个或少数几个种的寄主。冬虫夏草是中国特有的虫草,医药上用作滋补剂。
麦角菌科的属的数目因作者而异,E.米勒和J.A.von阿尔克斯(1973)将本科下分18属,D.L.霍克斯沃思等人(1983)将本科下分23属。
麦角菌危害
麦角菌
它曾在中世纪的欧洲横行了几个世纪,使大批孕妇流产,一次又一次地夺去了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开始人们还以为是什么恶魔在作怪,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才知道这个恶魔原来就是麦角菌。
麦角菌属于一种子囊菌,最喜寄生在黑麦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里,发育形成坚硬、褐至黑色的角状菌核,人们把它叫做麦角。当人们吃了含有麦角的面粉后,便会中毒发病,开始四肢和肌肉抽筋,接着手足、乳房、牙齿感到麻木,然后这些部位的肌肉逐渐溃烂剥落,直至死亡,其状惨不忍睹。人们把这种病称为麦角病。家畜吃了感染麦角菌的禾本科牧草,也会引起严重的中毒。
麦角病一度成为人、畜的大害,被称为中世纪的恶魔。但是,正像许多传染病菌一样,一旦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它们的特性,也就有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到18世纪,随着面粉工业的改进和发展,除去了混在小麦中的麦角,麦角病便得到了控制。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麦角中含有一种生物碱,有促进血管收缩、肌肉痉挛、麻痹神经的作用,可以制成有效的止血剂和强烈的流产剂,成为妇产科疗效很好的药剂。这一来,麦角菌这个真菌家族中的“不肖子孙”,也改恶从善,变成人类有用之物。
虫草菌的用途
虫草属(Cordyceps) 虫草属真菌寄生于昆虫,把虫体变成充满菌丝的僵虫,从僵虫前端生出有柄头状或棍棒状的子座。 虫草属[Cordyceps(Fr.)Link]真菌是一大类昆虫病原真菌,仅清水大典就已记载316种。亦有报道,虫草属真菌迄今有记载达350余种。绝大多数为虫生真菌,在我国分布的有70多种。生活史分为有性型和无性型阶段即世代交替现象。
本属最常见的是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sis),它寄生在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上,被害的昆虫(如尺蠖)冬天钻入土内,夏天虫草菌从被害虫体生出一有柄的子座(即所谓的草)。子座单个,罕见2 ~ 3个,长4 ~ 11cm,基部粗1.5 ~ 4mm,向上渐细,头部不膨大或膨大成圆柱形,褐色,初期内部充实,后变中空。子囊壳椭圆形至卵形,生在子座近表面,基部稍陷于子座内。子囊产生在子囊壳内,细长。每个子囊内含有2个具隔膜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透明,线状。
蛹草(北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L.) Link.的子实体及虫体也可作冬虫夏草入药。
虫草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 3~5cm,直径 0.3~0.8cm ;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 8对,中部 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 4~ 7cm,直径约 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现代研究表明,虫草有平喘作用。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5克--10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3 22:20
目录
概述
生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