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作
摩梭人的纺织技术
麻作,指摩梭人将麻织成布匹的纺织技术。是摩梭人重要的手工业。一般由妇女承担,冬春两季是妇女忙于纺纱和织布的季节,主要工具有纺轮、纺架、纺车、线架和织布机。
简介
纺织是摩梭人最主要的手工业,由妇女承担,冬春两季是妇女忙于纺纱和织布;的季节,主要工具有纺轮、纺架、纺车、线架和织布机。
原料及工具
原料
原料有三种:麻、火草和毛。
毛多来自山羊、耗牛;而麻又分两种:绿麻和芒麻,一般织麻布多用前者。
工具
纺轮 主要为木制,较大,直径 8厘米,厚1-1.5厘米,中央有孔,上安一带钩的竹竿。
纺架“克布” 它是在一棍术轴上安一个马蹄形的木架,利用木架的旋转而进行加捻。其优点是携带方便,比纺轮效率高。
纺车 该车较简陋,它是在一个丁字型的底座上,在横木中央安两根立木,其上装置一个纺车轮架,在底座的长大头上,安一锭纺锤,再在纺绽和轮架之间拴一绳,人们可利用手摇木柄转动纺车,进行纺纱。
此外还有一种踞织机,能织毛布。
制作流程
纺毛纱,多用“揪日”也就是纺轮。纺纱前,先以手捻一股毛线,并将其拴在纺杆上端,然后将纺轮垂下,沿着顺时针转动,从而使毛线增加了捻度,这样纺一段往竹竿上绕一段。纺好的毛线可搓绳子,也可织毛布,但是数量很少。纺轮的操作方法不限上述一种,还有一种纺杆无钩,但较长,在腿上用手捻,从而增加捻度。另外,还有一种纺轮,杆上无定捻设备,纺纱时地上放一块河光石,石上有一小坑,妇女把纺杆置于坑内,用双手捻动而纺纱。这种纺轮是比较特殊的。
织麻布 所用原料是麻和火草,是最重要的纺织内容。把麻收割以后,要经过一系列茄工才能制成麻纱。事选放在泸沽湖或河里沤,天凉要沤半个月,天暖要七、八天;剥皮,麻秆留下烧火;在湖、河里漂洗干净,理梳成细麻纤维并绕成麻团这项工作是由妇女在早晚、田间休息时进行的。然后在锅里煮,加一些草木灰,洗净。
一个妇女利用一年闲散时间,可织24排好麻布,每排按5尺计算,共120尺,能做两条裙子。中等麻布能织叨排,6排可做一条裤子。下等麻布可织60多排。
编织
编织包括麻编和竹编,前者编渔网、虾网,后者是以竹子编织各种生产工具和用具。
竹编均砍青竹,用类刀破为竹条,粗细不一,供编织不同的器皿。编织器物有背篓、小竹篮、鱼筌、竹席、马咀兜、仓篓、筛子、簸箕等等。
一般竹器男子都会制作,主要由老人带领青年,一代代传授技术。比较讲究的用具,只有手艺较高的老人才能编织。这些匠人所生产的产品,除自家使用外,也把部分产品用于换取猪膘、粮食。
相关传说
在泸沽湖东岸甲垂拉日山的山坡上,有个和尚村,当地传说远古时期,该村的普米和摩梭居民,由普米巫师陪同去村后峡峪岩石下祭山神打猎,猎获一鹿,就在山峪岩石下烧煮,尚未烧煮熟,鹿肉已飞离四散。巫师认为鹿是山神饲养的家畜,猎取鹿必得罪了山神,使鹿肉飞散。第二天,村里避梭良扎估渣家的姑娘纺织麻布,飞来一只花色小鸟,在她的眼前飞来飞去,妨碍她织布,她举起织布梭子把鸟打死。此鸟是山神饲养的家禽,也触怒了山神,吹起一阵狂风,把这个姑娘连同她的织布机一并吹到祭山神处的岩壁上。这个姑娘在岩壁上嚎哭呼救。
姑娘岩上的摩梭纺织女形象,是当地普米、摩梭对自然界岩石形象赋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形象,并用神话把这种形象的意义固定下来,这样的神话就具有了浓厚的民族历史意义。说明摩梭人早已掌握了,纺纱、织布技术。
参考资料
麻作.王朝网络.
麻作 .尼玛甲泽.2009-08-20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25 09:28
目录
概述
简介
原料及工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