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8°37′30″—28°54′20″,东经108°3′53″—108°19′45″,总面积31113公顷。
历史沿革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
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管理机构定编25人。
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归并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
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贵州沿河麻阳河黑叶猴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8°37′30″—28°54′20″,东经108°3′53″—108°19′45″。
地貌
麻阳河、洪渡河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块边缘,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和奥陶纪。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势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标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溶蚀盆地,尘洼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现在上述不同的分层高度,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层状山岳地貌景观。
气候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湿度适中,冬凉,夏热,四季分明,有霜期短,生长季节长。保护区年均降水量1158.7毫米,年均经流量428.2毫米,年均蒸发量735.6毫米,与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一年中降水量的变化两峰两谷型,最高峰出现在5—6月,次高峰在9月,最低谷出现在1月,次低谷在8月。年均气温16.7℃,最热7月均温27.2℃,极端最好高温度41℃,最好冷1月均温5.6℃,极端最低温﹣6℃,年均大于10℃以下积温,海拔高低不同,幅度在3500—5500℃之间。保护区的峡谷地带,由于箱状峡谷深切,谷底至由岭海拔相差大,在夏季,山岭烈日高照,气温达40℃左右,十分炎热。谷底由于阳光无法照射或很少照射,其气温随着海拔下降而降,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下降2—3℃,使谷底的温度在25℃左右,十分凉爽宜人,这是保护区峡谷独特的逆温气候特征。
土壤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石灰岩,另有少量砂页岩分布。保护区海拔在300—1400米之间,由于森林土壤的形成受母岩、海拔,气候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除黄土到新景,月亮坝至中坝1000米以上古老夷平面有部分黄壤分布外,保护区内大部份土壤为石灰土。石灰土又分为黄色石灰土及淋溶性黄色石灰土两个亚类。黄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峰坡面,侵蚀台阶,溶蚀盆地,洼地,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淋溶性黄色石灰土则主要分布在峡谷两岸峭壁,陡峻的山峰中下部,以及石灰岩形成的峰丛等地段,由于淋溶性强,因而土壤呈微酸性。
区域范围
2013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11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543公顷,缓冲区面积10522公顷,实验区面积5548公顷。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植物
2013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4科417属1165种,蕨类42科89属217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
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银杏、
硬叶兜兰、
麻栗坡兜兰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
香果树、苏铁蕨、
黄杉、
穗花杉、
香樟、
伞花木、
榉木、
润楠、
黄花白芨、
虾脊兰、
石斛、天麻、
独蒜兰等共60余种。
动物
2013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2种,鱼类48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有3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8种。在兽类中有14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豹、林麝3种;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毛冠廘、大灵猫、豺、斑羚、苏门羚、小灵猫、猕猴、林麝、穿山甲、水獭等。鸟类中有15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秃鹫、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红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草鴞、鸳鸯、黄腿鱼鴞、领鸺鶹等。鱼类中胭脂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栖爬行类中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仅24公里,可乘车前往,亦可乘船经乌江到思渠或洪渡起岸,沿途除乌江百里画廓风光饶有奇趣外,进入保护区后绮丽的风光更使人耳目一新。区内高大雄伟的石灰岩断层,切割幽深的河谷,清冽平缓的流水,河道中矮小的断层形成的落差景观,特别是老鹰岩景点,清澈见底的麻阳河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床静静地流过峡谷。河岸两旁溶洞比比皆是,有的溶洞大小相串,洞中石钟,石笋千姿百态。
科研开发
麻阳河保护区从1987年建立至1991年完成了本底资源调查,1994年正式出版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1996年至1997年协同贵州省林业厅保护处完成黑叶猴生态习性监测研究,黑叶猴资源现状调查,黑叶猴食物林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等研究课题。1997年始,保护区管理局在省林业厅的指导下,开展了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工作已取得了成效,已经完成了黑叶猴的隐蔽投食——人猴相见投食——信号投食过程,黑叶猴从惧怕捡食到主动捡食的逐步适应过程,黑叶猴与人的亲和程度大大加深,开创了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先例。2003年保护区管理局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资助下完成了黑叶猴种群数量调查,2004年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保护协会FFI项目的资助下,国内外专家及贵州省内保护区科研人员参加完成了黑叶猴保护现状调查项目。
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灵长类专家及中国科学院,
中国林科院,
西南林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贵州省林校、贵州省林科院、贵州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先后到麻阳河保护区进行黑叶猴生态、食性,野外投食驯化等方面的科学考察与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保护协会(FFI)已将麻阳河保护区作中国黑叶猴优先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基地,国际灵长类专家、FFI中国项目官员BeeL博士两次到麻阳河保护区考察,并在麻阳河保护区成功举办了贵州黑叶猴保护现状调查培训班。
保护措施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1997年贵州省计委批准,进行了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558万元,其中贵州省计委非经营性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258万元,购置了森林巡护用车及工作用车和部分通迅办公设备,为保护区的管理,保护,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初始条件。
2005年《国家林业局关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准新建动物救护用房300平方米,动物笼舍500平方米,新建防火瞭望台5座,科研宣教用房600平方米,气象观测站、水文监测站,黑叶猴监测点等,总投资77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安排621万元,地方配套解决155万元。
地位价值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黑叶猴属世界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越南和中国的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据统计,全球野生黑叶猴总数约2000只,贵州省约有1200只,根据2004年,国内外专家对麻阳河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量调查结果显示,麻阳河保护区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麻阳河保护区是一座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