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鹄
晚清经学家、散文家、书画家、琴师
黄云鹄(1819—1898年),字芸谷、翔云、缃芸,湖北蕲春县青石镇大樟树村人,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进士,分发刑部,六年任兵部郎中,同治三年记名军机章京,七年简放四川雅州府知府,九年调补成都府知府,十年升补建昌道,十三年调署盐茶道。光绪元年丁艰开缺,四年服阙发回四川补用道,十二年五月署理四川按察使,十五年补授四川永宁道,十七年休致。为官清廉正直,执法严谨,不畏强暴,主张“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被世人誉为“黄青天”。因与当时官场不同流合污,得罪了权势,黄云鹄的官越做越小, 最后辞官返籍,回湖北潜心经学、书法。为两湖、江汉、经心三个书院院长,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密友,是晚清著名学者,一生著述甚丰,有多部著作传世。黄云鹄著书有《归田诗抄》、《学易浅说》、《清画家诗史》、《益州书画录续篇》等。编纂《粥谱》流传甚广。近代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学家黄侃之父。
人物生平
黄云鹄出生于1819年。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描写月夜泛舟大江时说“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黄苏二人非同时同地而游长江,然所见所感却异曲同工。
荀子有《劝学篇》,黄云鹄也撰有《劝学说》五篇。同治九年(1870年),黄云鹄正在雅州知府任上。这年四月到十月间,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拨冗给雅州府学诸生授课,前后共达五次,“比至期集者数千人,咸肃衣冠,入竟日无哗”。在《劝学说》第一篇中他讲道“夫人好学,虽亡若存;不学者,谓之行尸走肉”,对好学者加以表扬,对厌学者加以唾骂,要求府学诸生要喜好读书做学问。
光绪六年(1880年),他还在成都书题了被人误为唐玄宗御笔的《古大圣慈寺》镇寺石匾。
清代著名书法家、时任下川南永宁泸州分巡道按察使的当朝二品大员黄云鹄,在辞官返乡前的清光绪辛卯年(1891年)云游内江,在友人及当地官员陪同下,在内江八景之一“二林晚眺”登上道光二十五年内江代知县李旬为纪念诗仙李白和唐开元四年金科状元范金卿的友谊修建的“太白楼”,凭栏把酒, 俯瞰全城,即兴写下“太白楼”三字,被乡人镌刻在楼前,迄今保存完好。
于1898年逝世。
个人作品
黄云鹄的作品有《雅州重建武侯祠记》等。
亲属成员
儿子:黄侃
艺术门类
黄云鹄擅长于诗文创作,特别是散文效法唐宋,深得“八大家”为文要领,《雅州重建武侯祠记》、《游周公山记》、《琴泉亭记》等诸多佳作至今脍炙人口。在《琴泉亭记》一文中,作者写道:“时夜方半,万象寂寥,俄而江月翻波,水风喷岸,豚鱼惊跃,鸥鹤争鸣,予心栗焉。”短短三十字,就描绘出了江上月夜下的诡谲怪异。
黄云鹄博学多才,集诗、书、画为一体,亦善弹琴,为晚清著名经学家、散文家、书画家、琴师。他的书法近他先祖黄庭坚,楷、篆、隶、行俱佳,特精于小字,题写的崖刻碑记苍劲雄健,笔势磅礴庄重,在蜀中留下不少墨迹,如在青城山写下了“天下第一奇峰”、在泸州忠山题写了“云谷洞”,并在泸州留下了书法遒劲、诗意隽永的“龙马归何处?仙人未可寻。惟余潭下水,终古照丹心”的碑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5: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